曾沛慈提到過去的作品總是給人鄰家女孩、傻白甜的印象,這次接演《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應思悅」之前猶豫多時,擔心戲路太過重複,不過她演完認為自己有從中做出一些改變,「鄰家女孩跟親切對我來說是最難演的,要演得自然是最大的挑戰,這次一直在撞牆,後來我對自己說,每次都讓角色有一點點不一樣在裡面,那對我來講就是成功了,所以我就帶著這種心情去演應思悅。」
林哲熹雖然飾演思覺失調患者,卻被曾沛慈視為諮商師,「他科班出身嘛,有時我拍戲時會有些小疑問、撞牆的時候,我就會問他。」而曾沛慈的淚點也很容易被林哲熹戳中,「在療養院那場戲,開始用藥治療後第一次見面,看他走出來,當下覺得:怎麼會變成這樣子?眼淚就……這不是設定好的,是看到他整個人的狀態,我就不行了,想淚崩,問題是應思悅又不能在弟弟面前哭,我的流淚可能是曾沛慈看到這個狀況下的真實反應,可是下一秒我就覺得我現在是應思悅,我不能在他面前哭,所以我才會轉身。後來我確定不會在影響他的狀況下跑去打他,說你很煩欸!」
林哲熹接演該角色前先K相關文獻兩三個月,後來又到康復之家實習一兩個月,每天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跟病友一起買菜、煮飯和打掃環境,晚上還參加讀書討論會,他表示,其實當初他要去實習,是在病友們同意下才前往,有些病友認為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精神病患其實是不會亂打人的,傳遞正確的知識與觀念,為他們這個族群發聲,對這個社會是有正向意義的。
曾沛慈演完《與惡》後,凡是看到賣玉蘭花或口香糖的人,都會立刻掏出一百塊,「以前可能會猶疑對方身分真假,現在毫不猶豫先買再說,覺得就算不是真的也無所謂。」而時常關注網友評論的曾沛慈也自爆,有人竟說她在劇中飄出「嬸味」,讓她忍不住在意直呼:「我的臉算正吧?」不過她向來正向思考,自我安慰說可能是劇中「姊代母職」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