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王建民帶給全台灣人最美好的回憶,尤其2006和2007年,不少人的作息時間隨著他「投一休四」,我們守在電視機前,屏息期待著每顆伸卡球丟出,就算不是棒球迷,也能感受全台瘋建仔的熱潮。當他回台,記者守在台南老家,天天等著王媽出門買菜,就是想知道「台灣之光」今晚吃什麼。
不過隨著08年跑壘傷了右腳,09年右肩關節囊韌帶撕裂開刀治療,他的肩膀被打開,植入13根釘子固定傷口,王建民開始了毫無止境的漫長復健,以及在大、小聯盟載浮載沉的日子,最後甚至到體系外的獨立聯盟等待翻身機會,當那些關於他的報導越來越少,《後勁:王建民》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加拿大籍台裔導演陳惟揚本來就是王建民的球迷,2013年兩人在聚會上認識,飯局結束後,他看著193公分的王建民,塞進租來的小車中默默離去,「他從世界中心,來到宇宙的角落,這高低位移的落差,讓我想拍他的故事。」起初王建民一口回絕,後來經紀公司不斷說服,認為他的故事可以鼓勵、幫助更多人,才讓他點頭答應。
紀錄片從2014年拍到2017年,陳惟揚一路隨王建民在不同城市和球隊輾轉奔波,也訪問多位過去曾幫過建仔的人,其中包括前華盛頓國民隊的復健協調主任高柏,他大概是少數能激怒王建民的人,當年王說投球會痛,他曾回了句重話:「好哇!那你放棄吧,你乾脆退休算了。」沒想到王建民立刻站起來說:「我又沒有說要放棄!」轉身就生氣開車離開。
憶起這段過往,王建民笑說:「那時候就覺得,我就是痛,沒辦法丟,幹嘛一直逼我!後來回到租屋的地方,想一想,好像不能這樣被人家看不起,隔天又回到球場,去看醫生打針,繼續投球。」這種不認輸的性格,讓他熬過連握著方向盤都會痛的日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站起來,他說:「這是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如果我不去做它,我又能做什麼呢?」
對於紀錄片結果,導演曾設定過三個結局:「一是他成功再上大聯盟,二是不會再上去,回台灣做基層貢獻,第三個是他可能回來打中職。」但隨著鏡頭,看到王建民在棒球農場咬牙苦練,調整投球姿勢,一球一球催球速,你會相信,這個故事的結局只會有一個。2016年4月,王建民以皇家隊成功重返大聯盟,也是時隔七年,再度擠進開季25人名單。
「我就想要證明,我還可以站上去大聯盟,站上去一天就好。」王建民並非想再當「台灣之光」,甚至寧願不要有這個稱號,堅持投球,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少了鎂光燈追逐,他反而更能輕鬆享受棒球的純粹。
當然,這些年對棒球的投入,讓他不得不犧牲家庭,一年離家200多天工作,錯過太多孩子的成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這塊,王建民坦言「很自私」,一度哽咽紅了眼眶,面對追問甚至苦笑說:「哇!你們怎麼一直攻這個?」兒子當然偶有抱怨,但更多的是愛,記得片中大兒子Justin說爸爸是「Play for real, not for fun.」我想,九歲的他比大家更懂爸爸對棒球的執著。
近來王建民隨著導演全台打片,寡言的他得不斷講話,直呼:「宣傳比打球還累,打球幸福多了!」多數時間王建民話不多,臉上甚至沒有太多表情,不過只要見到小朋友或小球迷,他就會不自覺洋溢笑容,有時抱起對方,捏捏臉、摸摸頭,宛如鄰家大哥哥。跟拍3年多的陳惟揚,以「外冷內熱」形容眼中建仔,笑說:「他看起來沒什麼情緒,但內心有股熊熊的火在燃燒。」那股熱,包含對棒球的熱情,還有對人的溫暖親切。
有趣的是,幾場見面會下來,觀眾分享比提問更多,大家都有好多關於建仔的不同回憶,有媽媽帶著小孩來看以前的偶像,有正在失業低潮的觀眾,看完片重拾力量,還有位女球迷從頭哭到尾,不斷說「謝謝」,而王建民依舊淡定,只是靦腆微笑,感謝大家的支持。
王建民目前擔任富邦悍將的客座教練,將美國所學帶回台灣,傳承給更多球員。有球迷問起退休一事,他也誠實表示:「要離開球場的心理,沒那麼好可以放下。等到有一天,如果真的老了不能投了,那我一定會跟大家說。」
這世界從不缺勵志故事,缺的是決心去做的行動,王建民跟你我一樣,走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了不起的是他跌倒仍不放棄的毅力。《後勁:王建民》不只勾起球迷回憶中的伸卡球,更是送給正逢低潮困境的人的一記直球,如果王建民做得到,或許我們都該再為夢想努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