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錯車》原為1983年由虞戡平執導的電影鉅作,創下四千多萬元高票房,並大舉入圍第20屆金馬獎,甫過世的演員孫越當時就是憑啞叔一角摘下影帝。本片除了描寫女主角阿美踏入歌舞影壇的波折,也側寫70、80年代台灣經濟高速成長時的社會現象。由羅大佑和吳念真等人創作的原聲帶歌曲〈酒矸倘賣無〉、〈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皆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和現代流行歌曲時代的分水嶺。時隔35年,《搭錯車》以音樂劇的型式重啟,改由王柏森飾演亞叔、丁噹飾演阿美、陳乃榮飾演時君邁、阿弟飾演阿明,隨著150分鐘高潮迭起的劇情又跳又演,再現經典。
宣傳海報上的阿美,清湯掛麵的髮型、樸素過時的穿搭,遙望遠方的雙眼像是剛擰上牆的燈泡,透亮無染、續航力十足。丁噹指著海報說:「你看她清純可愛,阿美跟丁噹就是兩個人。」續問兩女子哪方面最不像?丁噹笑說:「阿美才20歲,我比較老一點!哈哈哈。」實際上,阿美溫柔多了,從小亞叔寧可自己不吃不喝,賣瓶子賺到的錢都拿去買最好的給阿美吃,她算是被呵護著長大,比較有安全感。而丁噹急著獨立,更早把自己丟進殘酷的社會磨礪,個性上更加倔強、強悍。
丁噹13歲那年父母離婚,被逼著提前轉大人,開始學著做飯、洗衣服,生活上由自己照顧自己,「我被判給我爸,13到17歲算是叛逆期,這個過程中跟父母親的溝通少了很多很多,那時候也還小,不太懂什麼是愛情,不懂為什麼兩個人要離婚,會有一種感覺,你們都不要我了。」所以17歲一到,一卡皮箱、400元人民幣,丁噹頭也不回離家出走,整整兩年跟父母斷了音訊,「離開家後覺得我自由了,終於沒有人管我了!哈哈哈。」
其實剛到大城市賣藝,根本連三餐錢都賺不夠,丁噹跟在哥哥姊姊們屁股後頭,人家有飯吃,就跟著人家蹭。這方面,倒可以看出丁噹和阿美的雷同之處,「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一種『什麼都不怕』的精神,那份執著、那份純真,都是一樣的。」丁噹的心態很快的成熟許多,和爸媽重修舊好,不再浪費可以相聚的分秒,可是一夕爆紅的阿美可沒那麼幸運,公司要她隱瞞身世,不准認自己的父親就是那位撿破爛的,另一方面,原本說好和時君邁一起在樂壇打拚,不料唱片公司只要阿美不要時君邁,也不讓阿美唱時君邁的作品。這些夢想與現實的牴觸,成名之後和親人與愛人之間漸行漸遠的距離感,便是這部劇最好看的地方。
「我們都有夢想,但當你開始走自己的路、經濟獨立了、自由了,你會忘了在家裡等你的人,父母親永遠都把最好的給我們,但我們會覺得,他們有啊,我們為什麼還要給呢?」丁噹覺得《搭錯車》的劇情中,有很多議題是這一代的年輕人要去思考的事情,而年長的朋友看這部劇,一定也能隨之回味曾經在看這部電影的種種感觸。「這部劇裡面的愛情、親情、友情,其實就在寫我們的現實面,要怎麼取得平衡?是很難的。」
這次《搭錯車》舞台劇版本重新改編的歌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電影裡經典的老歌〈是否〉、〈請跟我來〉、〈酒矸倘賣無〉,大家肯定都會唱;第二類是藝術總監找回80、90年代比較適合表達這些人物的歌;第三類是丁噹自己的歌,重新編曲,以阿美的心聲來唱,別有一番情調;第四類則為全新創作,有九首原創歌曲,全部加起來共有26至28首歌,唱好唱滿。丁噹為此叫苦:「這次音樂真的占很大的比例,要演要唱、記台詞、走位,演戲還可以喊卡,可是音樂劇150分鐘都是one take,錯了就錯了,忘了就忘了,台上是沒有提詞機的。」
很難想像,丁噹身為OST女王,自己竟完全沒有演戲經驗,她自嘲說:「沒有導演要我啊!」雖然零經驗,丁噹絲毫不擔心自己的演技,「只要你投入在這個角色裡面就沒有太大問題,有時候演戲最怕的就是你沒有在感受這個人物的性格、他想表現什麼……嗯,很多東西,只要你投入了,呈現出來的是很真實的。」丁噹坦言,希望這次的演出讓大家看見她演戲的樣子,知道她也能演戲,往後各大導演需要丁噹、阿美或是其他任何一種角色,隨時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