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勞動者的生命書寫-《做工的人》
藝文 | Mar 09 , 2017  00:00

勞動者的生命書寫-《做工的人》

對於許多人而言,關於所謂「工人」的資訊或印象,大概僅來自於電視上播放的提神飲料廣告,或是偶爾路過工地時的匆匆一瞥。看得到的或許是因烈日而曬得黝黑的皮膚、衣褲上永遠除不乾淨的泥水土塵,但還有許多看不見的,藏在身體裡、心裡的傷。
文/蔣德誼  圖/賴小路  來源/寶瓶文化

第一次看到本書作者林立青的文章是在臉書被廣為轉貼的一篇〈工地「八嘎囧」世代〉,描寫時下網路鄉民喜歡以「8+9」稱呼參與陣頭等宮廟活動的勞工生活樣態。他的文筆生動鮮活,且充滿敦實的人情氣息,讀來極是有味。後來又讀了幾篇他的工地觀察,才看出他其實也是屬於工地生態圈裡的的一分子。

身為代表業主到現場監督工程進度及管理工地的「監工」,林立青難免陷入這個立場所必然會面對的兩難。他必須站在第一線接受師傅們的幹譙抱怨,但另一方面身為監工,他也必然明白勞動法規、施工安全以及來自管理階層的種種壓力,因此他自嘲「我在這種環境中,練就了無論何時都能鬼話連篇的嘴砲技能,位小職卑者,裝孬勝逞強」,便是小監工在工地現場的生存之道。

或許正因處於這樣的觀察位置,讓他既能清楚的看到勞工階層的種種不得已與無奈:擔心發現自己無法負擔治療開銷的病,惡劣的工作環境亦不容許醫生交代的休養守則,最後索性不去看醫生;在婚姻市場中處於劣勢,讓工人最終只能花錢買老婆,或是在廉價的小吃店發洩慾望。而被他們普遍厭惡的「賊頭大人」(編按:意指警察),林立青也明白其身處國家機器中,封閉的階層體系和「業績壓力」所導致的麻木,最終造成了雙方難以跨越的隔閡。

儘管種種世道炎涼,他的目光還是沒有錯過那些在幽微角落中發亮的人性光芒:面對可能搶走自己飯碗的外籍勞工,老師傅們還是願意將自己的一身技術傾囊相授,讓他們多有一些自立生存的籌碼;工人們會特意將現場的便當盒、塑膠杯或寶特瓶甚至廢棄剩料留在工地,讓拾荒者撿走,藉此換得一餐溫飽。越是匱乏之人,越明白與自己處境相仿者的苦處。

而在工地的圍欄之外,還有另一群,與勞工相互依附共生的女人們:在工地周邊開設臨時卡拉OK小吃店的中年婦女、國道旁穿著清涼的檳榔西施,越南媽媽的美甲店……這些在主流社會裡沒有音量、備受歧視的女性,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勤懇認分地工作,同時不吝惜地盡自己所能照顧那些萍水相逢的孤苦人,出身過去則無需多問。

《做工的人》一書藉由極其貼近的書寫,揭露基層勞動者的生命樣貌與困境,所求的無非是讓更多人得以了解此一長期少有人關心,卻被貼上眾多標籤的族群。而書中另一可看之處是攝影師賴小路為工人們留下的人物肖像,那些充滿皺褶,卻炯炯有光的眼神,是再赤裸不過的人間縮影。

延伸閱讀

當文明的巴別塔崩毀之時-《隨軍翻譯》 《做工的人》首播焦點是「他」 生猛「哥哥」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