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不否認自己也是迷戀京都同好會成員之一,這座雍容自持,又帶著些許高傲氣質的城市,舉凡各類名詞前面加了個「京」,「京料理」、「京菓子」…瞬間就顯得高大上起來,其悠遠歷史所累積的高度物質文明和文化底蘊,無論造訪幾回,都讓人心醉神馳。但本書偏不識趣地往她光鮮亮麗底下的暗面看去,千百年來榮華興衰更迭,從還未成為首都的奈良時代起,京都就是屢屢上演各種政治及軍事鬥爭的殘酷舞台,光是一場開啟往後百餘年戰國時代的「應仁之亂」,就幾乎毀掉大半個京都。
《風雲京都》一書便是圍繞著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而毫無意外的,除了二條城以外,全是寺廟),將這座絢爛都城的大半生,透過民俗學的角度加以檢視,再用天橋底下說書的口吻寫成。明明可能是冷硬艱澀的學術論述,讀著讀著卻時不時爆笑出聲。
許多人或許納悶,為何京都啥沒有,各種寺社的密度卻堪比便利商店?原來宗教與政治權力之間自古以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放諸東西中外皆然,而長期作為政治權力中心的京都,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日本佛教發展的重鎮,至於為何是佛教而非日本傳統的神道信仰?因為在那個佛教還屬於由中國傳來的「舶來品」時代,佛教不只作為信仰,更融合了漢文、漢學以及藝術等文化內涵,簡單來說就是新奇、酷炫又好玩。而就像基督教世界中的十字軍一樣,隨著信仰深入人心,宗教門派也逐漸吸收了民氣與經濟來源,成為手握實際權力的武裝團體,甚至參與了世俗界的政治鬥爭。
於是乎,在各方勢力權傾一時之下所建造的這些宗教堡壘,流傳至今,便成為探究日本史的重要史料。若你讀過本書之後再重新回顧這些美得令人屏息的寺社建築,相信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感:金閣寺的金碧輝煌,其實象徵著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勃勃野心;日幣十圓背後印上的平等院鳳凰堂,則反映了平安末期貴族藤原氏追求極樂淨土的遁世思想。
日本名著《平家物語》開頭著名的「祇園精舍之鐘聲,有諸行無常之響;娑羅雙樹之花色,顯盛者必衰之理。」或許可為這座美麗而深邃,卻又充滿滄桑與權力慾交織的的千年古都留下註腳;熱愛一座城市,不妨從瞭解它的過往開始,《風雲京都》帶來了對京都另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唯一的後遺症,可能是會勾起想再訪一回京都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