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我家巷子裡有三間雜貨店,比起超商的密集度更高,功能各有不同。我通常光顧離家最近的店買百吉棒棒冰和森永牛奶糖解饞,中間那家時常被老媽臨時抓差買雞蛋、米酒頭。最遠的雜貨店是過年玩抽抽樂和放鞭炮煙火的好去處,當然它的優點不只這一椿,店面最深處隱匿著一室狹長的小型漫畫租書店,方便滿足鄰近國中小學生下課後躲著父母偷看漫畫的樂趣。
你問我現在這些雜貨店還在不在,其中一家依然挺立,只是改成廢紙舊物回收中心的功能居多了。
我相信,《老雜時代》作者林欣誼和曾國祥最初是單純追逐著雜貨店走南闖北的,六年級夫妻倆開著一台車,行李裝著相機和紙筆,背起兩歲幼兒踏上征途,堅持造訪台灣每一個縣市,「我們這一代看著便利超商的崛起,與傳統老雜的式微,一開始的念頭很簡單,就是記錄自己熟悉的童年時光,也讓我們的小屁孩長大後,有機會從這些文字和影像裡看到路上也許已經消失的雜貨店。」
單從表面來看,傳統老雜貨店除了地方特產和手作美食之外,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菸酒,糖果餅乾蜜餞玩具,雜貨店內外的陳設幾乎是求大同存小異。後來才發現數十位老闆依傍著雜貨店的人生,每一天都在上演著不一樣的故事。還有臥虎藏龍的頭家高手隱身於山野之間。彰化田中「永興商店」的坤山伯精通南管樂器,時常拉著胡琴咿咿啞啞,哼著小曲兒,可惜因一年多前一場車禍,阿伯只好在家休養,抽菸講古透著那股子的精氣神,此時此刻再不復見了。
「人人商號」的葉老闆讀過六年日本書,自印花蓮光復鄉地方誌《綠葉鄉土情》,從自己的童年、家族寫到光復鄉的地域變遷、糖廠歷史、車站變革與太巴塱番屋介紹等,圖文並茂,整本書都是他畢生的研究分享。
老雜貨店的好處不說不知,鄰居進店只消交換一個眼色,老闆立刻會意眼前的常客要買什麼;若是手頭拮据可以先賒帳,分期慢慢還錢也無妨。2016年強颱尼伯特從台東太麻里登陸,當地的「日新商店」停電點起蠟燭照舊營業,排灣族老闆娘Hubee堅持不關店,不忍居民買不到東西挨餓。紙上走一趟傳統雜貨店環島之旅,可以肯定台灣最有人情味的老闆都齊集在《老雜時代》了,「謹將本書獻給所有沒把我們當成詐騙集團,願意賞給小兒茶水和瓜果,告訴我們點點滴滴的,雜貨店老闆們。」林欣誼感性寫道。
「老雜」顧名思義又「老」又「雜」,老闆個人私生活緊密偎靠著台灣大歷史,如此萬象包羅,有那麼多東西可供書寫,偶爾以為主題蕩開岔遠了,但身處戰爭亂世中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大時代中樸素而又簡單的愛情故事,人與物之間的珍貴感情,故去親人的遙遠記憶,異鄉遊子倦鳥返巢,「老雜」等同於活生生見證地方一時風雲變幻的所在,苗栗的陳村長就口述道:「二氧化碳可做乾冰,台北歌廳興盛的時候,連帶苗栗的乾冰廠也很興旺。」
放眼望去《老雜時代》全台32間店的彩色照片,沒有哪家店是關起門來做生意的,迥異於連鎖超商閉合不近人情的冷氣房空間。門面沒有招牌不打緊,掛上「菸酒牌」才是神主牌,店主搬一把椅子在敞開的大門邊上納涼,街道上熱鬧喧聲不絕,彩色映像管電視機一放,70年代風靡全台的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開演時,「擱有人看甲無去上班!」戰後台灣庶民生活流變盡皆為「老雜」所吸納,一磚一瓦如是,飲食文化演進史亦如是。外頭天地或許波瀾壯闊,雜貨店內小營生何嘗不是有苦有甜?
你可以愛老雜,也可以不愛,但老雜絕對是一個可以銜接台灣孩童兒時回憶的歡樂渠道。它或許不如超商明亮整齊,但你趿著拖鞋走進去不會感到壓力,有時買兩顆雞蛋,或者貼郵票寄信,這種人情味是超商無法取代的。大部分老雜說穿了是家族企業,父傳子,子傳孫,以凝聚家人情感為首要宗旨,至於賺錢方面,反倒是做副業更吃香的大有人在。你說開店所為何來?圖的是一份懷舊還是親情都有,私以為更是時代記憶的延伸,體現台灣上代人勤勤懇懇過日子打拚,因而站住了腳跟的踏實穩重精神。
《老雜時代》影像展
日期:2017年8月1日〜8月31日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號2樓)
※精選《老雜時代》書中影像,於中央走道小藝廊展覽。一張張具有故事生命力的照片,彷佛帶我們走入日影悠悠的時空中。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作者:林欣誼/文字、曾國祥/攝影
出版社:遠流
臉書專頁:「老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