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暫別是為了更好地再見!北美館封館整修一年,周邊活動不間斷
藝文 | Sep 25 , 2017  00:00

暫別是為了更好地再見!北美館封館整修一年,周邊活動不間斷

陪伴台北人走過30幾年時光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即將於10月11日起至2018年夏末暫停館舍空間服務,進行空調修繕、展場改善,以及內部軟體提升更新等重大工程。在內部重新整修過程中,北美館持續作為參觀者情感與記憶的載體,將焦點現場由室內空間逐漸轉至戶外廣場,不間斷推出各式展演推廣活動,等待熟悉的美術館重見新貌。
文/Denise  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於1983年成立至今已達34年,設備逐漸老舊,雖每年進行局部修整,仍難以滿足當前美術館恆溫恆濕的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現當代藝術日新月異的展示技法等專業功能需求,加上因原始設備限制無法分區控制溫溼度、卸佈展時全館空氣品質不易維持,對於參觀及工作環境皆多有不便。這次調整將以「微型美容」方式,包括更新展場牆面及地坪、新增天花懸吊系統等,加強維護作品安全及佈展效能。此外如導覽服務中心、志工大隊備勤室的機能改善以及指標系統更新等,都希望能給予工作同仁及參觀民眾更完善的使用環境。

在整修期間,為持續提供民眾不間斷的藝術服務,館舍部分將採階段性暫停開放,逐步進行展場卸展與工程施作,自9月18日起進行1樓、3樓、地下樓展覽卸展作業,全面免票開放深受參觀民眾喜愛的2樓「空間行板」典藏展、209藝想空間不分齡創作「移動製作」、1樓大廳耿一偉作品「去年夏天你不在,我來過」及地下樓「時光膠囊民眾參與體驗計畫」,持續至國慶連假結束(10月9日逢週一休館一天),10月11日館舍全面暫停開放。

逐步暫停館舍開放當中,美術館將事件現場由展覽空間轉至北美館戶外廣場,10月7日無縫接軌的王文志《庇護所》大型竹編裝置開幕及白晝之夜活動,並將在10月28日至11月19日四個週末就地展開「《庇護所》舊衣募集計畫」,邀請民眾經由捐出與回贈的創作計畫,結合多元的藝術體驗,接續扮演「文化大客廳」、「綜合劇場」的角色,透過參與和遊戲形式,邀請民眾腦力激盪,想像「美術館」的社會功能;館方並將於同日開放民眾參觀,並響應白晝之夜,特別邀請到「王榆鈞與時間樂隊」朗誦詩歌、演唱民謠抒情樂曲,漸進啟動戶外廣場所代表的公共精神。

到了11月接續登場的則是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體驗作品《沙中的房間》,由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及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創作,甫獲得第七十四屆威尼斯影展首次虛擬實境競賽片單元「最佳體驗大獎」(Best VR Experience)。展覽場域位於北美館廣場的神秘貨櫃中展開,觀者置身於由象徵「記憶」的黑板築起的虛幻世界,探索文字、符號、聲音與記憶的關聯。

館舍暫停開放期間北美館各組室例行業務如常推動,並將針對此一關鍵事件另出版專題企劃,包含籌畫中的「現代美術季刊」12月號將以美術館增改建為題、刊載35週年典藏精選等內容。另有戶外雕塑導賞活動將於10月12日開始持續舉行,一連串的豐富活動將持續提供各年齡層市民藝術養分,期望經過休養生息,於重新開館時,帶給大眾一個面目一新且更專業的藝術展演場域。

延伸閱讀

臺灣首座地下美術館在台北!北美館宣布擴建,融合藝術、自然打造森林系光影場域 2020全台5大必看展覽推薦!台北雙年展、布列松、奧斯勒等殿堂級作品輪番上陣,藝文迷快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