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十餘萬字的「田中央故事書」,眼前彷彿浮現了淌淌流過蘭陽平原的冬山河與蘭陽溪、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和總是陰雨綿綿的灰色天空。而這或許正是田中央工作群所抱持的重要觀念之一:焦點和意圖從來不放在建築物本身,而是引介人們看見建築背後的地景和人文脈絡。
從各種角度來看,田中央都屬於很非典型的建築事務所。首先,很少會有一個建築團隊長期在單一地區「蹲點」20年以上,從一座籃球架開始,小到鄉公所旁的一個遮雨棚,大至一座複合功能的文化園區,田中央在宜蘭各個角落留下數十件作品,其中又有絕大多數是必須與公部門打交道的公共建築計畫,其中繁瑣的行政流程、法規限制和與觀念溝通,絕非易事。
其次,田中央團隊可以說是很「野」的一群人,一般建築師的工作範圍可能只在辦公室,畫完設計圖後,施工階段主要就交給現場監造人員負責。然而在田中央,負責設計的建築師就是現場監造,成天跑工地是家常便飯不說,甚至會親自參與建造過程。而在工作以外的日子,他們也成日泡在宜蘭的山水鄉野之間,游泳、踏青,鑽進小巷弄裡和街坊們閒聊搏感情,與其說是建築事務所,更像一所建築學校或共食共遊的「背包客棧」。
從老縣長陳定南時代開始,宜蘭行政體系相對開放而不因循陳規的態度,到引進許多國內外知名建築團隊參與公共建設案,並企圖藉此改變城市思維等背景因素,都塑造了宜蘭鼓勵自由創新的氛圍。田中央創辦人黃聲遠也正是在此「後冬山河時代」(編註:冬山河時期係指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日本象集團設計冬山河親水公園時)決定落腳宜蘭。
以此脈絡觀察田中央經手的建築案,從充滿林業意象的羅東文化工場、員山機堡博物館,到火車站前的丟丟噹森林,以至於觸及都市整體規劃的「維管束計畫」,田中央所關心的課題始終是人們如何透過建築與所生息的土地、歷史對話,並盡可能透過建築的實用功能,拉近民眾與公共參與的關係。為因應不同的情境需要,田中央的建築其實在硬體造型上並無太顯著的特定語彙,然而究其內在精神,卻又萬變不離其宗。
《在田中央》一書詳實記錄了田中央20多年來的耕耘軌跡,讀來像是經歷了一場紙上宜蘭城鄉小旅行,而這個故事還會繼續說下去。黃聲遠和田中央試圖傳達的,或許正是當代建築正在轉向的,一種帶有自由主義觀點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