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最後一個守著字的人    日星鑄字行
設計 | May 04 , 2017  00:00

最後一個守著字的人 日星鑄字行

文字的重量如何計算?走進「日星鑄字行」──全台灣最後一家鑄造活版印刷用鉛字的老鋪,數以萬計的鉛字在眼前鋪成一片字海。幾十年前,這裡曾經24小時燈火通明日夜趕工,生意多到接不完,如今卻只餘下第二代店主張介冠一個人守著。12萬枚鑄字銅模走過從輝煌到沒落的近半個世紀光陰,許多早已損耗不堪,只是消磨掉的不是只有冰冷的鉛字塊,更是一個個方塊字的溫度和重量,不知凡幾。現在,這最後一個守著字的人,正開始一項龐大的修復計畫,好讓那些文字的重量和溫度,繼續走過下一個半個世紀。
文/蔣德誼  圖/高政全

 

今年年初,日星鑄字行在網路平台上發起了銅模修復計畫的群眾募資,文案上寫著:「流傳千年的繁體活字排版,可能即將在台灣這一代的手裡消失。」此言絕非誇大,作為台灣最後一家鑄字行,若日星不再鑄字,就代表著繁體中文鉛字也將不復存在;一旦沒有鉛字,活字印刷也只能隨之絕跡。

我們造訪時,張介冠正忙著在店面後方的工作區鑄造新的鉛字,在轟隆隆的機器聲中,他拿起一顆剛鑄好的鉛字,對著放大鏡細看,「每顆字都要像這樣檢查,確定各個筆畫都完整,否則就會影響印刷效果。」日復一日,鑄字師便是如此將鉛塊熔鑄成字,而用過的鉛字會經過回收,再度化為新字。

張介冠說其實發起募資計畫,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喚起更多人了解活字印刷以及為何要進行銅模修復,「資金當然也很重要,但無論怎麼募款其實都不會夠,只能看目前能力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鉛鑄的金色歲月

日星鑄字行由張介冠的父親張錫齡於1969年創立,這年他才17歲;取名日星,帶有「日日生」的寓意,既是生產、也是生財。張介冠提起鑄字行創立的來由,竟是一場偶然,「原本我爸爸想做的是印刷廠,但當年印刷業正熱,廠商來不及訂製設備,只得先從鑄字入行,沒想到就這樣一直做下來了。」

鑄字行在整個活版印刷產業鏈當中處於上游,依客戶交付的原稿鑄字、檢字後,再由印刷廠排版付印、校對而完成。在那個數位印刷尚問世不久的年代,從人們每日閱讀的報紙到金庸武俠小說,全由活版印刷印製。當時這行有多景氣呢?「在生意最好的時候,日星有30幾個員工天天忙著鑄字、檢字,那時整個行業都是這樣,只要你想做,就有源源不絕的工等著你接,怕做不完而已。」父親開設鑄字行後,張介冠也離開原本的車床學徒工作回家幫忙,為了及時交貨,兩人輪班徹夜趕工,一天鑄上十幾萬字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當時誰都沒有預料這樣的榮景,會在數位印刷技術逐漸普及之後,急速地凋零沒落。到了2006年,眼看著全盛時期的20幾家同業收到只剩兩三家,張介冠才驚覺,若不加以保存,活版印刷產業很快就要整個走入歷史。

「我也考慮過是不是乾脆就收起來算了?但從我爸爸這一代開始,到我自己的大半輩子都在鑄字,實在是捨不得就這樣把它結束掉。」看著眼前堆疊成山的鉛字,張介冠的語氣柔軟了起來。

鑄字行內最珍貴的資產──銅模,都已經是使用幾十年的老骨董。上方散置的是經過修復並重新鑄刻後的新版銅模。

 

補字也是耕字

要保存活版印刷,首先必須保存鉛字;為此鑄造鉛字不可或缺的銅模,就必須確保其完整與可用性。日星鑄字行現存的幾套銅模,此時大多已經過40多年的反覆使用,逐漸開始毀損,「銅模如果損壞,不只鑄出的鉛字會有瑕疵無法使用,機器壓鑄時高溫的鉛液也有可能濺出,鑄字師傅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燙到。」

因此,銅模的原型──也就是字型的修復與數位化建檔,成為保存鉛字的當務之急,但這正是最困難、也最龐雜的工作。首先必須將銅模掃描成數位檔,再透過繪圖軟體盡可能找出正確的曲線,而後再行修正,一套足堪使用字型的字量至少在8千至1萬字左右,更不要說還有各種不同字型、大小版本。

修復計畫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漫長路途,即便以張介冠這樣操作已相當上手的情況而論,一天最多也只能修5個字,以目前店內存有楷書、黑體、宋體三種字型、共約12萬枚銅模計算,若要全數修復,得花上65年,若僅靠他一人之力,幾乎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

另一個難關則是資金問題。修復完成的數位字型,要以CNC切割機重新製成銅模,才能實際使用,一顆銅模的開模費用就要2千元,加上修復人力、設備等成本,要真正完成這個計畫,所需花費有如天文數字。儘管目前募資計畫已經募得近900萬元的款項,這個數目也僅僅足以完成急迫性最高的4,500個楷體常用字數位修復工作。

修復師的工作是漫長而繁瑣的作業,必須先將字型掃描成數位檔,再一個個將破損的筆畫輪廓盡可能調整至原本的狀態。

 

筆畫裡的考古學

之所以選擇楷體作為優先修復的對象,在於這套字型相較於目前仍廣泛流通的黑體及宋體,不僅是繁體中文世界中僅存的一套,更深具文化與藝術價值,當然修復難度也最高。當時這套字型被稱為「上海字」或「風行體」,據考證其源頭為一位擅長歐體及柳體的上海書法家陳履担所撰寫、鑄字師周煥斌製模,輾轉經廈門攜至台北,由「風行鑄字社」鑄造販售而得名。和過去日治時代所使用的漢字字體不同,融合了中式書法與篆刻的均衡美感,間架構造清麗勻潤,並更適於印刷用途。

此回修復計畫其實並非日星的第一次嘗試,早在2008年,日星便曾招募40多位志工著手進行,但當時團隊忽略了每個人對筆畫結構的理解和標準未曾統整,造成字型風格不一,無法使用,只得中途叫停。有了前次的失敗經驗,目前修復計畫所聘用的兩位正職修復師,在正式進行作業前,必須接受關於書法、字型學相關前置訓練,修復過程中,也要時時確保同步及連貫性。

擔任修復工作新血其中一員的葉貞佑,是去年才從商業設計系畢業的新鮮人,在學校舉辦的活版印刷工作坊中接觸了日星鑄字行,對張介冠的理念很是認同,便有了加入團隊的念頭,她現階段仍在接受相關培訓課程,尚未正式上陣。張介冠修字時,在一旁仔細觀察的葉貞佑說:「應徵的時候他一直問我:『妳確定嗎?每天做修字的工作會很枯燥喔。』這裡不追求速成,可以一步步做好一件看起來也許很微小,但其實很重要的事,我覺得很有意義。」

鑄造完成的鉛字,需要以放大鏡仔細檢查筆畫是否有缺損,極耗眼力。

 

不只保存,更是新生

在各界的關注討論下,日星鑄字行也試著將活版印刷帶入人們的生活日常中,如今已成為喜愛文字之美的國內外觀光客必定前往造訪的著名景點。除了推出客製化鉛字印章、可以自己在家體驗印製名片或卡片的「活印盒」等原創商品之外,許多追求手工感的出版品或客製化卡片、喜帖開始運用活版印刷,製造出紙面上細微起伏的優美質地。

近年日星鑄字行也持續透過特展或活動等形式,傳遞活版印刷背後的美感與文化精神,積極與外界對話。張大春將於今年10月出版的詩集《活葉集》,全書以鉛字活版排版印刷,將作為支持修復計畫的回饋品問世。張介冠說:「雖然活版印刷已經不可能像過去一樣被普及運用,但我認為它可以開拓出一個獨特的、風格化的小眾市場,唯有讓這個產業再度運轉起來,鑄字行的存在才有意義,而不是把死的鉛字送進博物館裡。」

「對我而言,字型不單純只是一項工藝技術,更是一個時代對文字的詮釋。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時候,但只要還有能力繼續的一天,日星就會堅持下去。」站在字海裡的張介冠,笑得很是篤定。

張大春今年即將出版的活版印刷詩集《活葉集》其中一頁。


 

 

日星鑄字行

地址:台北市太原路97巷13號
電話:(02)2556-4626
營業時間:09:00~12:00、13:30~18:00
了解更多銅模修復計畫:www.rixing2017.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