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年前,女王也曾經對愛情做出近乎同樣專斷獨行的決定。她當時年僅十三。在與十八歲的希臘菲利普王子共度第一個下午之後,伊莉莎白就義無反顧地愛上他。菲利普當時英俊挺拔,但卻是名手頭拮据的英國海軍培訓軍官。八年後他們也在西敏寺哥德式拱門下成婚。乳名為莉莉貝特(Lilibet)的伊莉莎白,其一切人生大事都早已經過安排,但她卻獨立自主地做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並違背她母親的願望,後者原本希望女兒嫁給擁有爵位的英國貴族。「她從沒看其他男人一眼,」伊莉莎白的表姊瑪格麗特‧羅德斯(Margaret Rhodes)說道。
當年的伊莉莎白公主就展現了令人驚異的篤定,更別提這般年輕的女孩竟然流露出如此的力量和自信。但那份堅定的決心不過是我從這位統治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六十年的女王身上,所發現令人驚奇的許多特點之一。此外,她還統御著十五個大英國協王國和十四個海外領土。她駕馭此角色的熟練程度對我來說似乎悖於常理:她繼承蒙上帝祝聖的世襲王位,是一個多文化和多信仰國家的具體象徵,而這個國家歷經英國君主體制的千年歷史變革,已經和她的歷任祖先所治理的同質文化國家大相徑庭。
我瞭解她生活中的大半部份是儀式性的,那些恆久不變的年度固定程序可追溯至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作為享譽國際的獨特人物,伊莉莎白二世是西方世界中在位最久的國家領袖─表現令人熟悉、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卻也盡忠職守。
▲2022年6月,英國童書角色柏靈頓熊和伊莉莎白女王曾一起演出2分鐘半的白金禧年慶祝特別短片,並在女王辭世後上推特發出了簡短而傷感的悼文:「女士,謝謝您所做的一切。」
在她如史詩般波瀾壯闊的人生中,女王如偉大的女演員般合宜地扮演著她的角色─她是唯一一位我們能真的對她說,全世界都是她的舞台的人。幾十億人一路觀察她從美麗的天真少女蛻變成認真工作的母親,最後成長為睿智的祖母。二十八歲的她在即位三年時,她第一位私人秘書艾倫‧拉塞爾斯爵士(Sir Alan Lascelles)曾說,「人們得等到多年後才會了悟她有多聰穎……最後它將成為廣為接受的國家現實。」然而,在她一向莊嚴肅穆的大眾形象之下,她大半的聰穎、性格和幽默感卻深藏不露。她謎樣和高貴的表面之後隱藏著一位不為人知的女人。
「她私下的一面讓我大吃一驚,」於一九八○年代繪製女王畫像的藝術家霍華‧摩根(Howard Morgan)說道。「她說話像義大利人,手勢很多。她的表情非常豐富,語言生動活潑。」朋友和家人常見證她展現生活樂趣的那一面,而這是大眾所不熟知的─在倫敦水族館的生日派對中吹泡泡;在隸屬於外赫布里底群島(The Outer Hebrides)的一座小島上,顫巍巍地站在木箱頂引吭高歌;在溫莎城堡的餐廳裡跳起來親自為喬治‧「佛羅利克」‧威茅斯(George “Frolic” Weymouth)這位美國藝術家從溫莎城堡餐廳的自助餐拿菜。「她把盤子堆得老高!」威茅斯回憶說,「而我們從小就被告誡永遠不要那麼做。」
在非正式的談話場合裡,她的眼眸會閃耀如星,聲音快活親切。「有時整棟房子裡都聽得到她的笑聲,」位於諾福克的女王莊園桑德林漢姆宮(Sandringham)前領班東尼‧帕內爾(Tony Parnell)說道,「那是個愉快無比的笑聲。」
女王身高一百六十公分,個頭嬌小,但那是首次見到她的人所會感受到的另一個驚喜。如同她不到一百五十公分的高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她不怒自威,使得她的身高相形之下變得無關緊要。長期為她服務的服裝設計師諾曼‧哈特奈爾(Norman Hartnell)曾形容說,她以「從容不迫的謹慎步伐」行走藉以彰顯權威。
同樣矛盾的是女王拘謹的謙遜,這是她在幼時便培養的特性。「她可以在不失女王的尊貴身份下仍舊謙恭有禮,」瑪格麗特‧羅德斯說,「她發自內心的謙遜防止她變得過於高傲。」女王去戲院看戲時,總試圖在燈光熄滅後進場,而且不大肆宣布或張揚。她的一位前私人秘書就描述過,「看著她悄悄進入房間……甚至沒有進場儀式」感覺非常怪異。如果有人成為讚頌的焦點,她會不漏痕跡地隱身在背景之中。她的表姊瑪麗‧克萊頓(Mary Clayton)夫人在二○○七年十二月歡慶九十歲大壽時,一位漫畫家以漫畫記錄下那場盛會。瑪麗在圖畫中央,身形最大,而戴著眼鏡的女王則躲在最後一排的人群中。
伊莉莎白二世雖以謹慎聞名,但卻拒絕在騎馬時戴安全帽─後來人們才得知,那是為了一個很實際的理由─這使得溫莎城堡的廷臣開玩笑說,「女王和她的繼承人之間只隔著一條愛馬仕圍巾。」她開車時也不繫安全帶,她駛過莊園的私人路徑,速度「像閃電一樣飛快,」瑪格麗特‧羅德斯說。
甚至連她的眉毛都大膽反抗權威,不肯馴化。二十五年前,傳記作家伊莉莎白‧隆格佛德(Elizabeth Longford)就是指出女王嚴肅主張那些眉毛必須保持天然完整的頭一個人:未經修飾的眉毛「為那張臉添加趣味和個性」,使得它成為「活生生的生活紀錄,而非毫無意義的聲明。」
伊莉莎白二世選擇優雅地老去,未曾藉助美容手術的美化,髮型則基本上一貫維持不變。「那麼久以來如此一致,非常令人寬慰,」在二○○六年的電影《黛妃與女皇》(The Queen)中,以詮釋女王這個角色贏得奧斯卡獎的海倫‧米蘭女爵士(Dame Helen Mirren)評論道。「那顯示高度可依靠性。她從未偏離正軌。我認為那是發自內在的自制,而非從外強加於她身上。」
她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但內容要直到她辭世後才會對歷史學家公布。「那就像是刷牙罷了,」她有次曾說,「那不真的像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日記,你知道的……或像它那般翔實。都只是記錄些瑣碎小事。」聽過她發表獨到見解和犀利個性評論的朋友們猜測,她也許有將這些觀察寫在日記裡,但她不能背叛朋友的信任,生前絕對不會公開。
▲2006年傳記電影《黛妃與女皇》(The Queen)講述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海倫米蘭 飾)在威爾斯王妃黛安娜車禍逝世之後,與首相東尼布萊爾一段在幕後緊密合作的關係。海倫米蘭本人說這是從影以來最難詮釋的角色,她悉心學習女王的手勢、儀態、口音,以及模仿上流社會的說話模式,要觀眾相信她真的就是女王。
▲2012年倫敦奧運開幕式,伊莉莎白二世曾與男星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同框,「女王」跳傘成為經典畫面,而丹尼爾克雷格也發聲明悼念:「我深感悲痛。」
(本文摘自廣場出版《伊莉莎白女王:一位現代君主的傳記》)
作者|莎莉.貝德爾.史密斯(Sally Bedell Smith)
譯者|廖素珊
出版者|廣場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