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特別的要求,我想了很久,要上什麼主題?最後,我選擇的討論主題是「接受」。
「如果能夠努力做到八十分,該不該接受五十分的婚姻?」這是我提出的問題。
這兩個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都立刻搖頭說不行。
「你們的婚姻之所以會提早走到盡頭,都是因為太努力。」我說。
他們都露出驚訝的神情。
我們是從《野蠻生長》這本書裡提到的「菜園茶」開始說起的。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菜園茶的話,菜園茶就是安徽傳統鄉下農家,隨意種植在房前屋後的茶樹,平時沒有特地去打理,到了採摘的季節就摘下來,隨意地處理一下,當作自家日常的茶飲,和市面上專業手法處理過的茶葉相比,沒有什麼經濟價值。
如果滿分是一百分的話,那麼這種菜園茶就是五十分的茶。
「菜園茶到底是因為主人沒有期待,而變成了五十分的茶,還是因為本身就是五十分的茶呢?」
這對即將簽離婚協議書的夫婦,討論之後,共同認為是主人沒有傾注心血,對這個茶有負面的影響。因為即使天生只有五十分的茶,好好地當好茶那樣去低溫烘焙、去包裝、去行銷,甚至焙茶的時候加上一些鮮花,是可以加分不少,勉強推上八十分的。
「你們這麼用力地要讓五十分的菜園茶變成八十分,是『接受』這棵茶樹的本質,還是『拒絕』?」我問。
原本兩個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接受」,但是當我提出大部分的父母作為例子,他們卻改變答案了。孩子雖然是父母生的,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包括智力與能力,但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父母,卻總是有一種執念,認為自己生的孩子,經過「栽培」之後,在學校的成績表現,一定比自己小時候在學校的表現更好;讀書比自己小時候唸書更認真,玩得更少,更加聰明,永遠名列前茅,最好是能夠考進資優班,跳級保送,否則就是自己的教育失敗。
「五十分的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生出五十分的孩子,卻要求孩子要有八十分,甚至一百分的表現,這是『接受』孩子真正的樣子,還是『拒絕』呢?」
我們的期待落空,往往是因為不能接受自己,或是接受自己最親密的家人原本的樣子,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伴侶,竟是如此平凡、只有五十分的難堪事實。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褚士瑩的日常慢哲學》一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