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巷弄裡的文學新革命,獨立書店#2:南崁1567小書店
情感 | Oct 21 , 2016  00:00

巷弄裡的文學新革命,獨立書店#2:南崁1567小書店

即便一家家連鎖書店不敵新生活型態陸續收攤,然而街角巷弄裡,個性書店卻一家家地默默開張。靠著書店掌門的品味選書,找到了一群同樣耽溺在文字想像裡的同好。巷弄裡的文學新革命—南崁1567小書店。
文/SHARON PAN  圖/SHARON PAN

如果在五年間,最親的家人一個接著一個辭世,你會自怨自憐,還是重新振作?她選擇這麼做:開一間小書店。

BORN TO READ

曾經擔任大型展覽的企劃、文創課程開發顧問、文字工作者的夏琳,在人生的低谷中,反覆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在我這個年紀時,我媽已經病重,如果生病的是我,也沒剩幾年,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小時候家裡在高雄市鹽埕區經營外文書店,專售給在高雄港一帶活動的外國船員,在短短的五福四路上竟有十幾家書店。當時的榮景也說明著夏琳優渥的家境,小時候的她逛百貨公司超市、吃舶來品,回憶起那曾經不虞匱乏的物質生活,夏琳的臉上仍流露出一絲驕傲的神情。

「什麼繪本,根本沒看過,一直都是看有字的書。」溫飽的人生中當然也少不了精神食糧的調劑,「書」是她兒時的娛樂首選。每天總在店內僅有的兩個中文書架間穿梭著,家裡的書看完了,再奔向附近的書報攤,她天生就喜歡閱讀。國中時期,當同學們上課偷看漫畫時,她看的卻是武俠小說。

只有笨蛋才開書店

在經歷人生最痛苦的五年後,在夏琳四十歲那一年,淬煉出南崁1567小書店。南崁1567小書店的店內排列方式仿照她記憶中的家中老書店,只有傳統的整面書牆,沒有平面的主打書區。店內除了販售書籍、藝文商品,還有一個小小的展覽牆面,以及一個讓你可以舒服的坐著喝咖啡閱讀的座位區。

小書店開幕將滿三年,問到她的經營心得,「只有笨蛋才開書店!」目前店內的盈收只負擔得了書款和水電費,卻付不出自己的薪水。面對如今低迷的閱讀風氣,夏琳認為主因是休閒娛樂的種類變多,使得現代人變得缺乏耐心,難以專注閱讀。因此,她想要創造的是一種讓人輕鬆重拾書本的氛圍,它以「社區裡的書店」自居,希望自然而然地讓鄰居沒有壓力地晃進來,然後順手拿起一本自己讀得下去的書。考量地域性,店內選書以不失文學性的藝文書為主,以及一些專為社區孩童準備的繪本。

公民社會中的社區發展模式

「桃園南崁約有7-8萬人口,以30-50歲的中產階級居多,大多是外來人口,每日通勤到台北上班,他們在南崁住了許久,仍然不熟悉自己的居住環境。」當年隨著先生的工作移居於此,一轉眼十幾個年頭,桃園成了她的第二故鄉,但她卻也是自己口中形容的偽桃園人。直到三年多前有了開書店的念頭,才開始主動認識週遭鄰里。她發現南崁缺乏書店,於是她開了間南崁1567小書店,最高記錄曾經在兩個小時內,賣出五、六十本詩集;她發現南崁缺乏藝文活動,於是她撰寫企劃案向政府申請補助,登高一呼舉辦南崁1567小市集,一年一次,反應相當熱烈。

南崁1567小市集封街、封騎樓、借公園,大陣仗為南崁帶來難得一見的藝文風景,一戰成名。她將申請到的補助款全數投入行銷,然後培養了一群樂於參與公共事務的志工,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活動;並且堅持不向攤主收攤位費,但歡迎大家視收益狀況自由樂捐,集資購書送給偏鄉的孩童,於是氣味相投的一群人,竟也募得兩萬多元,捐出一百多本新書。市集活動結束後,夏琳大病了三天,「這麼辛苦,是為了讓微型創作者多一個發表平台、讓社區感受藝文氛圍、讓人潮走進來。」過去累積的統籌組織能力,讓夏琳的書店不只是書店,同時扮演著推動社區事務的重要角色,實踐著公民社會中的社區發展模式。

在悲觀中積極向上

鄰居們的喊話支持,是她繼續下去的能量。「不能倒哦!你要讓我只做三年文青嗎?」各種加油打氣的留言、字條,讓夏琳倍感溫馨。沒想到這間當初為了幫父母還願而開的書店,現在卻承載著許多人的期待與夢想。

雖然每天都在思考第四年要如何經營下去,但是,她心中卻已經在構思第二間店,那會是一間販售餐點、讓你免費看書的圖書館,仍然座落南崁。「如果要經營文化空間,就必須有成熟的商業活動以維持文化空間的運作,太偏哪一邊都不行。」

雖然心繫單純賣書的美好,但也不得不因應現代人的閱讀風氣做出調整,夏琳形容這是先天不良的結果,而且十年後的閱讀人口只會更少,「雖然有點悲觀,但我們要在悲觀中積極向上。」

【inCULTURE 品味生活網】為樺舍文化成立的生活風格社群媒體。透過在生活美學領域長期耕耘的樺舍文化專業編輯團隊,及不同風格獨具的專欄作者,我們嘗試從汲取生活中的靈感,關注都市生活美學。從設計時尚、飲食文化、旅行休閒、風格觀點與藝術人文的角度,提供對「雅緻生活」的想像。

 

我們更歡迎作為當代生活同伴的你,與我們分享您的態度,以及日常時光中的靈感。

延伸閱讀

書店的確會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