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以《明潮》獨家深度專訪,帶您走進她的教學哲學──看她如何用等待與信任,點燃孩子的自學魂。
趙文瑜是台灣第一位「公文寶寶」。七歲那年,她已能獨自轉機三次飛往南美探親;十四歲遠赴澳洲求學;十六歲開始投資房地產——看似早熟的背後,是自幼在公文式教室裡鍛鍊出的高度自律與時間管理能力。多年後接班,她從母親手中接下重任,帶領 180 間教室,將「補習班」的標籤翻轉為「教育實驗室」。
「只要能陪孩子跨過一道道小門檻,我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她笑著說。
「不教而教」的祕密 慢一拍,卻更快
在她的辭典裡,「教」從不是立即給答案,而是一場精準的等待。她常提醒老師:「太快出手,會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因此,公文式教室裡,教師先觀察孩子動筆的節奏與眼神;真正卡關時,才用孩子已經會的知識引導,而非直接講解。這種「遲一步伸手」的設計,讓孩子保有「我自己想出來的」成就感,也養成面對未知不慌張的底氣。
這樣的底氣,正是她口中的「自學、自習、超越學年」。教材對她而言只是媒介;真正要培養的,是孩子自己往前走的能力。一旦基礎打穩、習慣養成,他們就能把省下的精力投入興趣,甚至提早為未來佈局——那才是「學得快」的意義。
教室現場 安全感與挑戰感並存
公文式教室從座位表就看得出用心:自學力強的孩子坐在同一區,彼此激盪;需要陪伴的孩子則被安置在教師視線中心,任何求救都能即時被捕捉。助教像一道隱形雷達,確保每一顆焦慮的眼神都不被錯過。「先照顧好那顆心,再用教材去挑戰他。」趙文瑜說。
她提起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有位國一男生因拔髮自殘不得不剃成光頭,對自己與世界都失去信心。老師為他安排高三程度教材,要求不變、期待不降,卻在過程中給足陪伴。高強度的內容反而在他心裡點燃了尊嚴與鬥志——孩子終於找回自信,也重新面對同儕與課業。「那才是教育家每天真正的工作。」她語氣溫柔卻堅定。
與 3C 共存 讓陪伴重新發光
談到家長最頭痛的手機成癮,她並不主張一刀切式的禁止。「試著每天多留一小時關掉手機,擁抱孩子、陪他們讀一本書、一起做做菜;孩子們都喜歡那種被貼近的感覺。」她相信,當親子共處的品質被提升,螢幕自然不再是唯一選項。公文式每天約三十分鐘的家庭作業,也因此被設計成親子共學的節拍器——寫完、訂正、計時,每一步都在訓練專注力,也在提醒大人重新參與孩子的學習節奏。
耐心,是最長遠的捷徑
走過七十年,公文式教育不再只是「補習」的同義詞,而成為一場長期且深刻的教育實驗。趙文瑜的信念始終如一:教育的目的,不是孩子記住了多少知識,而是他相信「我可以學會」,並願意繼續探索。當大人願意放慢腳步、給出剛好的等待,一顆自學的火種便會悄悄燃起——照亮孩子的現在,也點亮他們的未來
《不教而教的力量》,作者/趙文瑜,天下雜誌公司出版
上市:2025 / 04 / 30
從創辦故事、教材設計到親師共育,並收錄全台教室「學習現場」案例,展現從幼兒到青少年的自學力養成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