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日光下的美麗與哀愁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藝文 | Oct 24 , 2017  00:00

日光下的美麗與哀愁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像是時空與地域上的美麗邂逅,2017年英國重量級美術館如泰德現代美術館、泰德不列顛、大英博物館等,在同志除罪化50周年,推出相關特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為亞洲首個官方美術館舉辦同志為題的研究性特展,巧合地呼應台灣成為第一個通過同婚合法化的亞洲國家——視覺藝術用其大美,做為溝通與鬆脫社會結構的磚石。
文/郭書吟  圖/郭書吟  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

莊志維《黑暗中的彩虹》,2017。

響應台灣同志大遊行,2017/10/28(六) 當代館特別延長開館至 21:00,(售票至20:30)。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Spectrosynthesis - Asian LGBTQ Issues and Art Now
時間:2017/09/09-2017/11/05
展訊:https://goo.gl/9M8hYu

蘇匯宇以2001年景美一件箱屍命案社會事件為題的《虐犬》,雙頻道錄像裝置,2015。

「以『光』作展名,是回應同志社群彩虹的象徵。彩虹是光的折射,光是所有生物能量來源。」策展人胡朝聖解釋《光.合作用》的寓意,日光包容它照耀的一切,而視覺藝術如光譜,包羅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議題的多樣性。

 

顧福生〈秘密房間〉,1983。

策展人胡朝聖攝於顧福生〈秘密房間〉作品前,1983。

「差異創造多元化的可能,卻也可能帶來致命的一擊;而理解、慈悲和包容才是化解歧異和誤解的不二法門。」──《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策展人胡朝聖。

 

【當藝術觸擊社會】

展覽緣於長期關注LGBTQ議題的驕陽基金會(香港),兩年前相邀胡朝聖參與策展,《光.合作用》聚焦文化、語言、族群背景相近的台灣、香港、中國、海外華人藝術家共22組、51件作品,時間向度自1960年代(席德進)至2017年委託創作,並在展覽開端呈現結合法令、美術、文學、戲劇、電影等與LGBTQ相關大事記,「許多人以為,藝術只是在談美學,但是藝術能回應的議題相當廣泛,《光.合作用》觸及同志、人權、身分認同、媒體消費等,材質上也多樣(繪畫、錄像、裝置等),在空間上提供看展的人互相參照的文本,希望凸顯出當代社會的包容性與可能性。」

席德進〈黃衣少年〉,油畫,1967,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席德進,紅裙少女,1960。

【身體 最直接的材料與展演】

很鮮見地,雖身在美術館,卻覺得與各在他方的藝術家特別親暱,或者說反身性特別強。想來是許多藝術家用自己的身體,甚至自己/參與者的身體作為展演媒介,「許多藝術家都會自導自演,『自己』就是最好的媒材。」既然探討的是性別光譜,還有什麼物體比起創作者與被攝者的肉軀,更為直接呢?

如譚浩以雜誌形式,出版自己身體成長過程的【譚浩】系列,陶輝裝扮成穆斯林女人的《談身體》,跨性別藝術家曾吳在《對聯/對練》扮演女革命家秋瑾,選在香港拍攝,以錯置時空和詩句,再現秋瑾與吳芝瑛若有似無的過往。侯俊明藝術計畫【身體圖】(起自2014年),此回展出《男洞》13件,侯俊明先與受訪者進行兩日訪談,而後讓他們褪去衣衫,按摩放鬆,回到體態之初,最後受訪者裸著身,在畫紙這一面畫下自己,侯俊明則在另一面詮釋他所聽見與摸索的故事——兩面畫紙載滿符號與訊息。當身體作為展演媒介,直接而透徹地觸動同是肉體之軀的你我。「我認為,沒有所謂真正男人,也沒有所謂真正女人。」胡朝聖說,在單一父權價值觀底下,語言、教育乃至宗教都可能成為牢籠,既定的刻板印象,已然抹滅性別光譜的多樣性。

王俊傑《激情》,三頻道高畫質錄像、彩色、有聲,2017。

 

【有機與增長的企望】

《光.合作用》副題「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的「亞洲」一詞帶上有機、增長的企望,胡朝聖提及本展並非完成品,而是進行式,希望日後巡迴其他城市時,能與在地藝術家合作。

此次全新台灣委託創作計有兩件,一為莊志維《黑暗中的彩虹》互動裝置,二為王俊傑三頻道錄像《激情》。前者置放全展入口,以陣列形式結合廣場,入夜後放光。觀者穿梭在膠合玻璃黑漆LED大盒子之間,盒面任由觀者留言與刮繪(令人想起學生在木桌上塗鴉的回憶),夜晚來臨,透過LED燈光,這些痕跡宛如傷痕,象徵同志在面臨主流體制時所遭遇的流言蜚語。

風格虛幻超現實的王俊傑,《激情》三頻道錄像靈感源於德國導演法斯賓達《霧港水手》(1982),展間在螢幕下置水景,營造如夢幻泡影的觀影經驗。故事從太空人「哈爾」出現在黃昏荒廢港口說起,陽具造型纜樁與鍊條,無所事事的水手在此晃蕩,地坪上冒出一朵豔紅花,一盒珠寶,愛慾在掠奪和刺殺之間流竄,血泊是最終的勝利者。

王俊傑《激情》,三頻道高畫質錄像、彩色、有聲,2017。

莊志維《黑暗中的彩虹》。

溫馨【一一】系列,數位輸出,2013。作品名稱來自於對性別「二元」的拆解。

溫馨【一一】系列,數位輸出,2013。

侯俊明《男洞》,粉蠟筆、紙,一組兩件,共13組,2014-2016。

侯俊明《男洞》,粉蠟筆、紙,一組兩件,共13組,2014-2016。

鄢醒《賦格的歷史》,單頻道錄像、黑白、無聲,2012。

【不斷不斷 對於美的追尋】

展覽最終以鄢醒《賦格的歷史》錄像作結,向美國已故攝影師Robert Mapplethorpe致敬之作,黑白影像中的男模如佇立在美術館裡的阿波羅與大衛像,在肌肉紋理之間頌讚體態之美。「我想告訴所有來看展的人,即便生命經驗需要碰觸到LGBTQ議題,但對於生命的美好,我們永遠追尋。」

觀展後,就一詞彙「悲欣交集」落在心頭,半世紀以來的集結沉重如鉛,然而正如策展人所說,時代縱軸一如光譜,對照老一輩藝術家(如席德進)當年的幽微與壓抑,90年代後藝術家回應直接、果斷,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LGBTQ相關的文學、電影、戲劇是養分,認同過程相對短暫,「我希望未來的台灣社會,每個人都能自在地做自己,不用受到任何歧視。《光.合作用》特展並非凸顯台灣有多先進,而是藉由經驗交流,讓各個不同國家的政治系統和社會觀念,有被鬆脫與擾動的可能。」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日期:即日起至11月5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網址:www.mocataipei.org.tw

黃馬鼎Martin Wong展間。

王文清,藏愛於子,2004。

曾廣智,加州舊金山(金門大橋),銀鹽相紙,1979。

黃漢明,生死威尼斯,2010,錄像。

曾怡馨《奧林匹亞》,數位輸出,2014。

延伸閱讀

女人的房間—彭怡平個展 政先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