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首次個展登上北美館!懸置於動靜之間的影像感知張力
藝文 | Mar 30 , 2023  00:00

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首次個展登上北美館!懸置於動靜之間的影像感知張力

比利時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來臺首次個展「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自3月31日至6月25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此次是繼「2004年台北雙年展」與大衛.克拉耶伯合作後,再次邀請他分享各時期的精彩創作,探尋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別是透過影像媒介回應歷史與文明的諸多議題,展開臺灣與比利時當代藝術的對話。
文/May Su  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於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來說,他所有的作品具有看似對立卻能共存的特質,例如光之於影、水之於火、祥和之於驚恐、暴力之於寧靜、前景之於背景等對應關係,藉此察覺到事物的歧義性。展名「片刻冥想」以此概念出發,精選6件自1996年以來的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手繪稿展出,並運用展場獨特挑高空間,使觀眾沉靜於虛實交替的場域之中,靜心端詳瞬時與驟停之視覺畫面,提供觀者靜觀冥想的時空。

 

 

大衛.克拉耶伯1969年出生於比利時,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現於安特衛普和柏林兩地居住與創作。具備繪畫背景的大衛.克拉耶伯,以其精細的手繪稿為基礎,結合攝影、電影、聲音、數位技術及電腦影像生成(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之作品聞名,他的創作不僅止於攝影和電影之間,進而運用動態模擬技術,創造時間的可塑性。大衛.克拉耶伯表示:「我嘗試在事實、知識、視覺發揮作用之前,用歷時性(diachronic)來改變我們感知。」他也擅長操控影像的靜與動、連續與靜滯及聲音的有無,引發觀者對時間、空間與記憶深入反思,鬆動傳統視覺媒介的界線,並且試圖消除敘事表現,在其視覺畫面中挹注多層次的感知張力。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影像截圖),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進入展場的入口,大衛.克拉耶伯選擇以無聲影像揭開序幕,黑白寂靜的畫面讓觀者心靈沉澱,《巷弄內》喚起二十世紀早期電影常見的街景,投射出社會上無話語權的市井小民。他利用影像技術將紀錄影片中的歷史街景,與預先在實景片場拍攝的演員影像相容,並採用環繞式拍攝虛擬建模的孩童,藉此重建夢境中赤腳孩童在巷弄間玩耍的生活場景。影片最終浮現二十四位歌唱者合聲鳴唱《請賜平安》(Da Pacem Domine),如魔咒般地施予觀者一種凝聚情感與感官的體驗,透過歌聲增加影像的穿透性。

 

大衛.克拉耶伯,《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影像截圖),2001,單頻道投影、彩色影像、無聲,3分鐘(循環播放)。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安然共處的貓與鳥》,1996,單頻道錄像螢幕裝置、彩色、無聲,6分33秒(循環播放)。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看似靜止卻有變化的《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是根據一幅攝於越戰期間的著名黑白檔案照片為靈感,呈現一架在河藩(德富縣鄰近地區)的雙引擎馴鹿(Caribou)戰機在此地被擊落三十三年後的樣貌,當年這架飛機正要緊急降落在一個臨時跑道時,誤被友軍砲火擊中,山谷中隱約的光影交替落在機身與機翼上,試圖撫慰過去的傷痛。走上展間挑高的樓梯,可見早期作品《安然共處的貓與鳥》,這部影片以即時攝影的方式記錄共處一籠的貓咪與鳥兒,兩個本應處於敵對關係的生物,在此和平地相鄰而坐。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影像截圖),2015-2021,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立體聲。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飛機-侏羅紀時代-日光),2021,壓克力顏料、氈頭筆、水彩紙,66.5×102.5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遠眺投映在挑高展牆上的《飛機(最終組裝產線)》,透過極其緩慢的環景效果,讓觀者彷彿深陷其中。此作品靈感亦來自一張1950年代不復存的黑白照片,以美國芝加哥郊區舊工廠為背景,藝術家運用虛實混合的表現手法重現飛機棚場景,他尋得相似的舊廠房進行實景拍攝,再借助精密的3D建模數位技術加入一架全新飛機、支架及守衛。在虛像的空間中擴展感知體驗,唯有迴盪的腳步聲,讓定位與方向的意識感又多了一個指引,對於這個飛機棚場景真實性的懷疑,會因為這些聽覺效果而獲得短暫的消弭。

 

大衛.克拉耶伯,《野火(觀火冥想)》(影像截圖),2019-2020,單頻道錄像投影、3D動畫、立體聲、彩色影像,24分鐘,與比利時布魯日博物館合製。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野火》(片刻冥想),2021,墨、壓克力顏料、紙本,75.5×89.5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場中高高豎立著《野火(觀火冥想)》,大衛.克拉耶伯嘗試以3D動畫、電腦計算和拍攝技術等手法,結合收集到火的圖片素材,築構出一場戲劇性的森林大火。人們面對失控的火勢,往往會做出遠離火災的反射動作,對藝術家來說,火等同於淨化的靈魂,它暨抽象又矛盾,可以代表一個人內在的心境。當我們看著緩緩延燒的火勢,令人著迷又令人恐懼。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單頻道投影、2D動畫、立體聲,50分鐘。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洩了氣的舞者/路易王),2017,壓克力顏料、鉛筆、水彩紙,56×76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純粹的必要性》挪用了1967年經典動畫電影《森林王子》的角色,包括黑豹巴希拉 (Bagheera)、棕熊巴魯(Baloo)、蟒蛇卡阿(Kaa)和其他動物。電影中動物們被賦予說話的能力,牠們機靈俏皮的對白,手足舞蹈和互相調侃的劇情,都為世人所熟悉。大衛.克拉耶伯則仿效逐格動畫的傳統,重新繪製並精準還原原著中的角色,改以描繪年齡逐長而活力盡失的主角們,牠們回歸「真實」的動物身分,卸下擬人化的個性。牠們在叢林裡恣意漫遊,啜飲山泉之水,憩睡於樹幹上,觀察彼此等自然習性,慵懶的姿態與原著產生明顯的對比。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場景照。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

展期:2023.03.31-2023.06.2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B展覽室   

※北美館於4月1日下午2點特別推出「藝術家對談|高重黎x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earbout)」,邀請兩位影像創作者同台交流,將透過主持人陳泰松的提問與反饋,認識他們手法各異的影像裝置作品,如何和時間性、歷史、以及影像史本身產生獨到的美學對話與思辯關係。活動採線上報名已額滿,現場將另外開放20人報名,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www.tfam.museum)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主視覺。

 

 

 

延伸閱讀

MoCA雙展覽同步登場!來自加勒比海5個國家7位藝術家,以錄像與新媒體藝術跨洋串聯登場!「三廳電影-蘇匯宇個展」挑戰將電影片場搬進美術館 宮﨑駿新作《蒼鷺與少年》票房狂飆6800萬創影史新高!打破影史吉卜力動畫首周在台票房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