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停止過度努力,練習接納並信任此刻~希望我是跟我自己關係最好的那個人
藝文 | Nov 23 , 2023  00:00

停止過度努力,練習接納並信任此刻~希望我是跟我自己關係最好的那個人

本書探討了一個重要理念:「看到機會,而不是危險。」作者Mo Jhen芸子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關於她的生命旅程,以及投身於身心靈工作、生命探索教育領域,以及創辦學苑過程裡的覺察。
文/新媒體部  來源/名日文化

作者芸子從事生命探索專業領域近六年的時間,以催眠這項技術作為基底,處理了千位案例、培訓數百名學員經驗,擅長解構和探索核心問題,關注個人的自我認知與發現限制性框架。她認為:「或許我們對於生命的痛苦體驗是不幸,不過,可能不幸僅是內心那個早已受夠被腦袋機制控制,而跟自己抗議的聲音。」《心靈養護森林|希望我是跟我自己關係最好的那個人》不僅是對於這些過程的回顧錄,其中包含曾走過的低谷與迷惘,那些是生命裡各種點滴的陪伴和支持,才有今天的Mo Jhen芸子。

《心靈養護森林|希望我是跟我自己關係最好的那個人》書摘

沒有其他成員line群組

「被排除了並不意味結束和不再有價值,而是落下一個逗點允許我們能選擇要走的路。」在Line群組中看到『沒有其他成員』的提示時,或者是無意間滑到你有一個視窗是顯示『沒有其他成員』,那種咸覺怎麼樣?

創立群組的目的很多種,大多會被告知要創立群組,像是一種邀請、接納,即使沒被通知邀請入群,好像也不會感到忽略感。但同為退出群組或結束群組時,那六個字像是一種宜告,宜告一種階段、一種狀態、一種氛圍。

人名暱稱都消失了,留下是一段一段你言我語,彷彿象徵著誰說過了已經不再重要,這裡如一輛過站的列車,即使車次一樣,卻所有人事已非。「當不再" 被定義" 或" 選擇定義"才能真正理解自由的意義。」青春年華時期,對於「群組」有一種貼標的價值認同歸屬,在哪些群組自己是什麼角色定位,已經被我定義成生活中我與這群人的關係及價值。

 

我人生第一次主動退出的群組,就是我第一次加入的群組。群組內有一群我崇拜也嚮往成為的人,一開始我很積極的回應群組裡的訊息,對這個群組充滿美好的期待想像,希望能在這裡有所歸屬與成長。卻隨著時間過去,發現在這裡我像極了在海面上揮手,告訴這裡的人我發現了什麼、覺得什麼很有趣、回饋提出想法的人,那些發出去的言論沒有討好與跟隨,於是也不會有誰特別重視,也很少人回應我的發言,被忽略的次數比一整天放屁排氣的次數還多。

我開始感到沮喪和自卑,於是想辦法學習其他成員是怎麼創造話題,引起群裡人的關注,發現必須跟著核心人物的言論,並抬舉、支持他,才有機會產生回饋。有一天,我在群組內表逹了因工作無法參與聚會的訊息,沒多久我被踢出了群組,當下我感到很錯楞,並主動私訊了群裡跟我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他説:「因為xxx 覺得沒有要參加的話有些話題可能會搭不上,那不如退出好了比較不尷尬° 」在當時我的心裡很多的情緒,有無奈、生氣、委屈,並且感到深深的不被尊重,不到一個晚上,我又被邀請回去群組,進群後其中一位朋友送出一行訊息:「後來發現這裡是大家一起大群,我們會另外開群組討論聚會的事情喔!」這一次我不再悶不吭聲,也不再為了尋求認同而追隨著大家所營造的風向,我落下了幾個文字,也按了我第一次的「退出群組」按鈕,自己替自己選擇正式離開那個地方。「謝謝你們讓我清楚知道我並不適合這裡。」這是我最後留在這個群組裡,我手機裡Line對話紀錄的一段話。

關於這件事,時隔十幾年了,我認為有更適當的表逹方式,於此我內在多少存在愧疚感,可是我願意支持當時的自己,那時是我想得到最能符合我所為的方式,愧疚是我並未創造平行溝通的渠道,我選擇告知結果。

「人之所以為群,不是打造自認為的完美示衆,而是需要基本的尊重,並且接納才能成長°

後幾年Line群解散或被退群,只看到群組名稱上顯示著「沒有其他成員」。透過那段經驗,我更堅信人跟人之間建立真實和包容的關係是善意,自己在人際互動裡的態度和價值觀也因此有了擴張。我明自關係真正價值和意義無需來自「關係」,是在交流、互動中與他人的那份誠意、真摯、和連結性。

至今,我依然在經歷Line通訊軟體裡的創群與退群,現在對我來説,這條視窗裡依然還有自己,而自己在此刻,是唯一。

「沒有其他成員」的發明這六個字對於使用者的意義不是在宜告吧,或許。

然而我對它的認知是「沒有其他成員」的群組中也能擁有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終點,是一扇正在被開啟的窗。

《心靈養護森林|希望我是跟我自己關係最好的那個人》名日文化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