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你也對疫情蔓延、戰禍不斷、物價飆漲感到不安嗎?《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揭開「不安」的真面目!
情感 | Jan 28 , 2023  00:00

你也對疫情蔓延、戰禍不斷、物價飆漲感到不安嗎?《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揭開「不安」的真面目!

你,也對一切感到不安嗎?特別是在疫情蔓延、戰禍不斷、通貨膨脹、物價飆漲的此時此刻。但「不安」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我們是否能找到與它和平共處的方式?《被討厭的勇氣》超人氣療癒作家岸見一郎新作《不安的哲學》,助你重新找回內心的安適自在,從此不再活得提心吊膽。其實,所有的不安都來自對「未知」的徬徨,以及想要「掌控」事情的焦慮。我們為身體的病痛而不安,為他人的期待而不安,為社會的紛亂而不安,「無能為力」的恐懼讓人們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並造就了無數活著覺得不安的人。
文/岸見一郎  圖/傳影互動  來源/皇冠文化

不安的對象是「無」

丹麥的哲學家齊克果曾說過,不安的對象是「無」(《不安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明明沒有發生什麼事,卻依然感到不安」,並不是真的發生了什麼讓人擔心的狀況,而是什麼都沒發生,這樣反而會產生不安。

相對於此,「恐懼」的對象都非常具體,例如當惡犬靠近或大地搖晃不已時,當下產生的感覺就是恐懼,而非不安。

恐懼會隨著地震緩和下來而逐漸停止,但沒有地震時,擔心地震到來的情緒就是不安。與地震到來時產生的恐懼不同,擔心地震發生的心情則是不安,如果最近才經歷過大地震,對這種恐懼還記憶猶新的話,不安的感覺也可能會被放大。

若問恐懼與不安何者比較麻煩,答案肯定是抽象的不安,這樣的不安原本就是不必要的情感,卻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苦苦糾纏。

不安雖然是一種內心的主觀感受,但也不是說只要好好控制自己的心情,就能夠輕鬆消除。

當今之世有許多毫無道理可言的事會發生,如果沒有這樣的情況,相信我們也不會有不安的情緒產生。面對不合理的事情,就算我們閉上眼睛,視而不見,不安也不能因此就會消除。但若一味沉溺在不安的情緒裡,問題也是無法解決,我們只能認真思考該如何應對。

 

 

不安有所目的

阿德勒在面對不安時,選擇的切入點並非不安的「原因」,而是不安的「目的」。他認為,不安是人們為了逃避工作或人際關係這些「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時,所產生的情緒。

先前提到齊克果關於不安與恐懼的區別時,我們明白了不安是抽象的,雖然人們對於不安的原因可能都有答案,但這與具象的恐懼不同,因此在同一件事情上能聽到關於不安的各種答案。

如果不能正確判斷不安的來源,就無法透過因果關係來推斷曾經歷過或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不安的感受太過強烈,連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即使沒有發生疾病或災害,也有人會為了躲避人際關係而感到不安,這正是不安的目的。

阿德勒接著表示:

「人一旦開始逃避人生的課題,很容易就會隨著不安感的增加,讓不安慢慢成為一種明確的人格特質。」(《性格心理學》)

人生的課題不存在絕對成功的方法,工作與學習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會受到他人的評價,因此會有人因為不願得到不滿意的評價,而選擇放棄這些課題,想說反正只要不去做就不會遭人耳語。但反過來看,所謂的評價,其實是針對事情的結果而不是個人,為了這種原因而選擇逃避,是將「不盡理想的成果」與「被貶損的自我價值」這兩件事混為一談了。

 

 

當你還沒嘗試就認為自己做不到,之後就會接二連三地選擇逃跑,從這一刻起,不安就會順理成章,成為你逃避人生困境的藉口,所謂「把不安變成人格特質」就是指這種狀況。

人際關係也是同樣艱難的課題,為什麼呢?因為只要相處就一定會產生摩擦,只要扯上人,就一定會有背叛、憎恨、傷害等經驗發生,就算自己不想傷害別人,也可能不小心激怒對方。一旦與人有了交往,就會被捲入麻煩之中,因為厭惡這種狀況而拒絕交際也就不奇怪了。

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是源自於人際關係。」心理諮商的主題也都圍繞在人際關係上。

若想迴避人際關係,上述這些理由也就必然成立。當然,也可以不找任何理由就選擇逃避,只不過有個理由的話,比較能讓自己跟周圍的人接受罷了。

就好比小孩子不想上課,想賴在家裡休息,但父母及老師不接受無緣無故的蹺課,勢必得給出一個交代,所以小孩子就會開始思考如何找藉口。

於是小孩子會對父母說「我肚子痛」、「頭痛」……父母雖然會懷疑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症狀,不過頭痛及肚子痛並非真的生病,大多只是單純的疼痛。

如果真的很痛的話,父母就不能說:「才這點程度的頭痛,不准請假。」但小孩子就是抓準這點,才會在父母質問前說出:「因為頭痛,所以今天沒辦法上學。」

但同時他也是在對自己說:「我真的想去學校,只是因為頭痛才沒辦法上學。」只要抱持這種想法就不會感覺心虛了。

這樣一來,即使父母希望孩子去上學,也不得不向學校請假,老師肯定會問理由,若是沒有理由父母也會很為難,但有肚子痛或頭痛當擋箭牌,就能讓老師接受了。就算好天氣也能在家休息,小孩子的症狀也能悄悄地不藥而癒。

 

 

阿德勒說:「因為A這個原因(就算跟A完全沒關係),所以做不到B。」有「自卑感」的人,喜歡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加以套用,將所有的錯都推給A,告訴自己誰來做都一樣無能為力。

若是把不安當成A,做為理由來逃避人生的課題,就可能很難得到別人的理解。就好比孩子如果說:「因為不安,所以不想去學校。」那父母可能根本搞不懂他在說什麼。

從根本上來說,不安是一種面對未來的情感,阿德勒不認為人在有過工作經驗,或面對過人際關係等「人生課題」之後,會因為害怕再次經歷同樣的困難,而陷入不安,人生的各種考驗不會成為不安的原因。

我想再次引用先前提到,阿德勒關於不安的想法:

「人一旦開始逃避人生的課題,很容易就會隨著不安感的增加,讓不安慢慢成為一種明確的人格特質。」

人之所以會想「逃避人生的課題」,是因為這些課題艱難無比,一心想要逃避的人,會藉著不安來「強化」自己的決心。這也就是說,即使沒有這份不安他也會選擇逃避,說自己因為不安而逃避的人,只不過是為了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所以他們其實是先決定了要逃避,才把不安當成藉口的。

雖然工作與人際關係的確是人生必須面對的「困難」,但這是逃不掉的,所有人都必定會面臨這些課題。只有在人際關係上遭受過挫折的人,才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把「不安」找來當作拒絕面對人際關係的理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不安的哲學:《被討厭的勇氣》超人氣療癒作家獻給「大疫年代」的重量級代表作!》一書)

 

 

 

延伸閱讀

「善良不該成為你的致命點!」期望自己不被人拒絕,於是對於他人的無理要求失去了原則,那是自掘墳墓 主管必備!「逃避責任的人」是什麼心態?「六步驟」激發同仁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