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到「不可以做什麼」,可是長大後卻更常聽到「應該要做什麼」。放空地打開電視,卻總是聽到叫我們去做什麼的話。像是要我們工作賺錢,好好照顧身體,出去外面見見人,而且甚至還要充實自己才會不落人後,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世界。
還是學生的時候,只要念書就好,出了社會之後,義務卻變得更多。在邁入三十之後,大家便開始嚇我,叫我應該談戀愛,應該快點結婚,甚至要生小孩。光是現在手上的工作就夠吃力了,可是這種再怎麼做還是做不完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律師,這份工作的特性就是得承擔許多責任,讓我肩上的擔子變得更重。
每當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感到焦慮時,就會告訴自己「今天我需要自己的專屬時間」,並規劃在當天的行事曆裡。這段時間我不會和任何人相處,只專注於自身。這段時間是我唯一能喘息的時間,讓我能感受到平靜的時間。而我就是在此時見到真正的自己。
•
擁有自己的專屬時間並非單純指獨自待在某個空間的意思。
即使有充分的獨處時間,大部分的人還是不太清楚那段時間該做什麼。有的人可能躺在沙發上,整天漫無目的地滑著手機,或是抓著遙控器,盲目地轉台。又有的人覺得應該做點什麼,可是想到自己一個人能做的事也不多,於是便放棄了。這些都不算是自己的專屬時間。
偶然多出來的閒暇時光,拿來做之前無法做的事情,也不是自己的專屬時間,腦子暫時拿來思考私事也不算。下班後,在家回想一整天該做的工作是否完成,看看知名藝人有沒有緋聞,這些當然也不算。還有突然想到平常沒在關注的人,順便問候一下,或滑一滑社群軟體確認對方近況,這也同樣不算自己的專屬時間。
或許也有人認為可以把零碎的通勤時間當作自己的專屬時間,但嚴格說起來,這也不算,因為通勤時,大家坐在公車上可能都在放空,煩惱到了公司要做什麼,今天要跟誰討論什麼事。這樣的話,這段時間只是集中在當天該做的事情上,而非自己的身上。
大家試著想想,最近你有不受其他人打擾,只專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嗎?何時你曾主動規劃自己的專屬時間,而非偶然的空暇時間獨處呢?想想看,最近你是否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喝著熱茶,看著窗外,享受片刻悠閒呢?大概一個月也不過幾天罷了。
創造自己的專屬時間取決於自己。如果不將守護自己的時間送給自己,那就不可能擁有這段時間。剛開始不容易,但是只要習慣獨處,就能遇見全新的自己。今天就暫時試著阻隔外部噪音,將時間送給自己吧。
感受自己正在改變的方法
我叫做金有真,我的職業是公司律師。也有人叫我YouTuber金有真,或作家金有真。這些頭銜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念書時,我有學生這個稱號,如果結婚,就會出現某某某的妻子、某某某的媽媽這樣的稱呼。
我最近被賦予許多頭銜。
「您是律師,應該很了解這種事吧?」
「畢竟您是知名YouTuber,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
「好歹您也是暢銷作家……可是這裡寫錯字了呢。」
因為是法律人、因為是知名YouTuber、因為是暢銷作家,所以我不斷聽到「應該」怎麼樣怎麼樣的聲音。我一直努力做到符合別人給我的名號,可是為了不辜負別人的期望,卻漸漸讓我失去本來的面貌,最後讓我進入倦怠期。
我開始想:「這真的是我嗎?」本來我沒什麼賺錢或想紅的野心,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會被給我這些頭銜的人影響,做出各種非出於我本意的事。雖然在其他人眼裡,我看起來好像做什麼都很順利,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很多時候對我來說,就像穿了件不合身的衣服,總覺得哪裡怪怪的。當時我說的話、做的事,都並非發自內心。
•
我們總是隨時帶著其他人為我們貼上的標籤。當我們被歸類到像身分、職位、職業和公司這些名牌下,我們也會隨之產生信用和獲得不一樣的待遇。
生活中大家會為了獲得好的標籤而努力。標籤並非絕對是壞事,它也會塑造出我們的人格。但如果只是強迫自己符合標籤,就會對自己的變化感到遲鈍。
我們的價值觀會一直改變。仔細想想,二十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真的一樣嗎?在同樣的狀況下,現在的我還有可能會和過去的我做一樣的選擇嗎?如果我們不去探究拿掉頭銜之後,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想說什麼話,那就會以為別人為我們決定的樣子是自己真正的樣子。我們無法察覺到自己的變化,仍然忠實於以前別人為我們貼上的標籤,而模糊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以及日後應該要走的路。
我也一樣,當我進入十歲以後、二十歲以後、三十歲以後,每個階段的義務都會隨我所處的情況而不同。假設我當上律師後,負責好幾個案件,我所想的角度一定也會和過去還是學生的我不同。我透過拍影片、寫作等各種興趣和新朋友交流,也接觸到不同的世界,改變了我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我在不知不覺間,也一步步塑造出有別於過去的樣子。
雖然我自詡和過去的自己沒有什麼不同,但並非如此。與別人怎麼稱呼我無關,是我的經驗改變了我,可是我卻沒發現那些改變,只是遵從別人對我的定義:「因為你是這樣的人,所以你應該這麼做」,於是我無法追求自己真正的目標,不滿也在我心中日益累積。
最後我在和自己的談話中,決定不再追隨別人給我的標籤,而是直接尋找符合我變化的路。如果沒有這段過程,我大概一輩子也認不出真正的我是誰,也會因為沒主見,而被其他人說的話牽著鼻子到處亂走。當我和自己深談後,我的心境恢復了平靜,我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計畫自己的專屬時間
如果你下定決心克服寂寞,那就一定要確保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是自己的專屬時間,然後在每天的行事曆上安排「自己的專屬時間」。但這不是剛好有空的獨處,而是自己主動騰出來的獨處時間。就像你和認識的人有約一樣,和他約好見面的時間,安排在你的行程裡。
自己的專屬時間可以安排在睡前,也可以安排在上班前,只要那是一整天當中你最專心的時間,最不會被打擾,最能全心全意投注在自己身上,那麼訂在什麼時候都無妨。只要時間到了,就把所有精力放到自己身上即可。雖然我喜歡在一大早度過自己的專屬時間,但是如果你不適合凌晨早起,也不需要勉強自己提早起床。
可是你完全沒時間嗎?自己的專屬時間不需要太長,一開始只需要割愛給自己三十分鐘左右就夠了,如果連三十分鐘都不願意空下來,就是藉口了。因為這並非要你停下所有馬上該做的事,也不是斷絕一切社會生活,只是暫時送給自己一段時間,所以你無須為此感到壓力。
還有,在自己的專屬時間裡,並非一定要待在家裡。因為凌晨也沒什麼地方好去,所以待在家裡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你不是如此安排,去一間氣氛不錯的咖啡廳或安靜的讀書室也可以。如果你預計在午餐時間或開始工作前享有自己的專屬時間,那麼去空著的會議室也不錯。只要是能將自己和現在所處的情況完美分離,無論在哪裡都好。這裡我可以再提供一個技巧,就是準備一杯暖暖的茶或甜甜的飲料,還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這樣就更能享受這份喜悅了。
在自己的專屬時間裡,試著把會讓自己分心的所有事物都調整為靜音。這段時間我只能專注在自己身上,如果從朋友到家人、戀人等,有讓你覺得不舒心的關係,那請在這一刻全都忘掉。獨處不一定是自己的專屬時間,如果你不專注在自己身上,那麼一切都沒有意義。
如果覺得安靜的空氣有些不自在,讓你突然冒出「今天要約誰見面呢?」的想法,就試著回想「今天是特地為自己準備的時間,就把時間留給自己吧」。不要覺得這段時間又無聊又沒事做,而且沒意義,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獨處的機會。而耐不住這段時間瀰漫的寧靜,就等於和朋友見面,卻因為一時沒了話題便分開一樣。
獨處時間是愛自己必備的最基本要素,它也像保護自己的安全裝置一樣。這瞬間先想到自己吧。回頭看看自己,閱讀自己,找尋自己,然後把自己照顧好。雖然剛開始很難,但是不知不覺這段時間將會成為你一天當中最期待的時間。
為什麼需要反學習
我第一次了解到反學習的重要性是在國中的時候。那時我往返好幾個國家和寄宿家庭,每一刻都讓我感到混亂。每當我認識背景、文化和我不同的新朋友,就必須拋開我原有的習慣和習性、偏見、看對方的眼光等。本來我以為只要持續體驗新事物,累積學習到的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進步和成長,但是我的狀況正好相反。反而拋開我既有的想法,才能讓我更快適應和學習新事物,就像入境隨俗一樣,相當於適應新文化的必經過程。
本來不懂事的行為都有老么或小孩這層保護膜,所以我一直覺得可以肆無忌憚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然而當我上國中,這些事已不再被允許。我開始想「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為什麼一定要改?」「在我以前生活的地方都不是問題,為什麼在這裡就是問題?」但是仔細想想,一直以來我的生活方式都是如此,以後也要這樣活下去的想法不過是藉口。如果我一直按照本來的方式過活,那未來就會跟過去一樣,沒有任何改變。
雖然大家可能會難以置信,當時我還只是國中生,竟然有這種想法,那時的我不斷告訴自己「我已經不再是小孩了」,我能感受到此刻的我和過去只會撒嬌的我,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當我認清自己已不再是那個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先掉淚的小孩,我就已經放掉只有小孩才會做的舉動。
反學習講到這裡,讓我想到一段有趣的回憶。我在紐西蘭的時候,喜歡光著腳丫子在外面跑。紐西蘭本來就很乾淨,即使在戶外光著腳丫子走路,也不會有太大的衛生問題,也不是什麼沒禮貌的行為舉止。所以當我放假回韓國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地光著腳跑來跑去。去家裡附近的超市時、去倒垃圾時、去警衛室拿包裹時也會下意識地光腳出門。
除此之外,在紐西蘭可以穿著鞋子走進家門,所以即使在韓國,我也經常不自覺地穿著鞋子直接走進家門。當我理直氣壯地穿著鞋走到客廳,然後和看著我感覺荒謬的媽媽對上眼,我才心裡一顫,趕緊回到玄關把鞋子脫掉,而且這種事還發生不止一、兩次。當時媽媽無言的表情,至今還歷歷在目。
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可能會很驚訝,想說改掉這種小習慣哪裡難了。「又不是在國外出生,也不是第一次來韓國,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但是對習慣光著腳丫子在外面走跳的我來說,突然暫時外出也要穿鞋,又或者平常我都會穿著外出鞋在家裡走來走去,現在回到家卻要脫鞋才能進門,要一一記得這些真的出乎意料地難。為了忘掉這些習慣,我真的花了很長的時間。
當上律師後,我也一樣需要反學習。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念書念到一半會覺得困難而放棄,會因為不知道答案而躊躇不前,但這些完全不成問題。因為學生這個身分,可以給我一層保護,任何時候都可以輕易得到教授、學長姐的幫助。但是畢業後,披上上班族這層外衣,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我必須對交付予我的工作負責,我必須把習慣遇到困難、不知道答案的時候就放棄的態度丟掉。
進步真正的意思
◎升級自己
如果說透過重新設定,可以把不夠好的自己全部擦掉,變回一張全白的圖畫紙,那麼現在要開始在那張圖畫紙上作畫,我把這個過程稱作「升級自己」。
大家都說喜歡挑戰新事物的我總是忙得暈頭轉向,但如果仔細探究,其實我醒著的時間並沒有比其他人多很多,或是把精力都放在所有事情上。我只是把原本向外發揮的能量,向內收斂罷了。
升級自己並非單純熟悉某項技能和知識,也不是投資時間以獲得更大的財富和爬上更高的社會地位。不是達成遠大的目標,而是為了讓今天的自己變得比昨天更好,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長。它真正的意思不是讓自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而是發現另一個自己。
不要太執著於結果,試著用有創意的方法親自實踐光用想的就覺得開心的事。讓我們反覆執行清空、填滿、學習、變強的過程,只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按照自己重視的價值重新整備人生,就能漸漸畫出更精采的自己。
◎現在重要的事是什麼?
在正式升級前,也就是在我們探討進步之前,有件事一定要先做,就是搞清楚什麼是重要的。明明現在的我迫切需要休息,可是我卻為了發現另一個自己,強迫執行新的休閒嗜好,或者明明我需要動手改變環境,可是我停下來的時間卻變長了,如果是這樣就不算進步。
為什麼我們不把時間投資在重要的事情上呢?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實際運動或注意飲食的人卻不多;大家都說家人很重要,卻不願意花時間和他們相處;明明重要的考試將至,卻不念書。我們習慣把自己擺在後面,優先照顧別人,也因為把自己擺在優先位置的時間少,成就感便無法提升,生活的滿意度自然就低。甚至有時候連自己將失去所有珍貴的事物,還是對自己置之不理。
每個人覺得重要的事物都不一樣,領悟某件事的重要性的時機也不同。日子一天天過去,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也可能隨之改變。
大學的時候,我認為友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不把成績放在眼裡,只要和朋友在一起,我就很開心。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和朋友見面,這件事也成了我的第一順位。
上了法學院後,我的優先順序變得完全不一樣。比起朋友,念書最重要。從睜開眼睛到入睡的那一刻,我都在念書。我的成績和考試及格與否,以及我會在哪裡就業左右了我的幸福。面對即將到來的律師資格考試我也一樣,即使健康惡化,還是認為及格最重要,比起運動,我更偏重考試。想當然健康狀況絕對是每況愈下,但是因為念書優先,如果要我把時間花在運動上,我會覺得很浪費。
剛當上律師,在法院工作的時候,我也覺得工作最重要,整天腦袋裡裝的都是我負責的案件,下班後我也會全心全意地研究和掌握案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準備考試的時間太久,導致我對工作的渴望極度強烈。我希望能快點熟悉工作,發揮專業,成為有能力的律師,這是當時我人生的第一順位。
回到韓國開始了平凡的上班生活,我的優先順序又變了。剛開始我把上班族應該顧到的未來願景、工作、職等、收入等擺在優先,現在我則覺得健康、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最重要。所以上班前的凌晨時刻是我專注度最高的時候,我會拿來當作自己的專屬時間,中午運動,下班後早點回家陪伴家人,這些占了我生活中很大的比例。
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日子不斷改變。因此,我會一直掌握自己認為珍貴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然後整理事情的優先順序,這樣才會進步。如果你不記得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也不下定決心執行,那麼無論你有多清楚應該做那件事,你還是不會付諸實現。
恐懼是正面的訊號
你是否下定決心做新的事情,卻總是害怕呢?如果是這樣,那真的太好了。因為如果一開始你就不害怕做那件事,那麼那件事可能不是你人生的轉捩點,只是一件普通且該做的事。如果擔心身邊的人不支持你,這也是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當我們發生好事時,真心支持的人並不多,所以不要為身邊沒有人講你想聽的話而猶豫不決。
恐懼是當遇到未知的世界前,會產生的自然反應。因為無法馬上看到結果,當然會害怕。真的開始執行後,你就會發現「沒想到做起來還不錯呢?」那麼從某刻起,你就會開始期待一切都能順順利利,並且好奇該怎麼做才能做得比現在更好,遇到的問題是否能解決。
雖然做什麼都可以,但是盡可能選擇讓自己害怕的事更好。讓自己脫離舒適圈,進入新的環境。即使有些不自在,還是得克服不舒服的時候。試著放棄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即使你不想做,但推著自己去執行,就會產生意志力,而當你走上一條不確定的道路,就有可能產生行動力。克服恐懼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閉上眼睛按下開始鍵。
如果你已經果敢地開始,卻還是消除不了恐懼,那就代表你走在對的路上。因為你想把事情做好,想認真做,當然會緊張。因為走在獨木橋上總是比走在平地上緊張。
•
我身邊的人覺得我很大膽,又總是享受自己挑戰的事,所以才會當YouTuber、出書、上節目,還有總覺得我現在也正在計畫著他們不知道的事。
但其實我是個不折不扣的膽小鬼,我不曾毫無畏懼地挑戰某件事,每一刻我都在害怕。三十歲後上法學院的時候、結束長時間的旅外生活回到韓國的時候、開始挑戰新興趣的時候,我都很害怕。但是因為害怕,我的欲望更強烈,也能更努力。
挑戰時有多害怕都可以,但有件事要注意。首先,不要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這件事,不要讓自己的潛力受限。因為不管做不做得到,如果不去做,任何人都預料不到。
所以先丟掉一開始就要做到好的野心。不順利又怎麼樣呢?慢慢一點一點地往前邁進就好。
再來就是放下一定要成功的強迫觀念。我們並非完人,很少事情能在第一次嘗試就完美畫下句點。而且說不定做一次就成功的事,實際上並非這麼有價值。
還有我希望大家不要抗拒失敗後重新開始。重新挑戰時會比剛開始進步得還快,本來的方式不成功,不代表失敗沒有意義,領悟到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也是一種收穫。
我也重新過很多次,多虧如此,我才能找到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走在適合我的新道路上。我得到領先我的人沒有的機會,因為事情並非完全按照我的計畫走,反而讓我獲得更多。因此每個挑戰的瞬間,都沒有絲毫浪費。
本文節錄自大田出版《獨處,遇見更好的自己:好好安排你的專屬時間,重新設定人生的力量》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