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部落共包含寒溪、新光、四方林、華興等四個泰雅族移住部落。據初步調查,部落共有347戶、1,134人。46%為勞工人口、6.1%為農業人口、4.1%為公教人員,其中青壯年大都以臨時工或到外地就業為主。
協會長年在當地推動課後照顧、送餐發展在地照顧。本計畫希望透過青銀共創加入公益旅行與接待家庭建立循環式照顧模式。
現在許多年輕人懷抱著學識與理想投入家鄉工作,成為返鄉青年,實在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方向。政府也透過各種部會投入社區或鄉村部落的經費,希望年輕人能與部落共創未來。
以下是針對這類帶著理想返鄉工作的青年隊伍的綜合建議:
1. 調查更具體
2. 資料能運用
3. 建立參與流程
4. 透過參與流程將金錢與資源留在部落
5. 注重部落的整合性與生活的本質
文史調查、部落行銷、生態旅遊、有機小農、社區照顧、社區營造都是很好的題目,也都能在部落生活找到根源。然而,經常懷抱著外部學習而來的理想或政策,做為推動的主題,經常會成為政策末梢的委辦單位。由於受到外部經費的補助,便漸漸以方便執行的方式率爾進行,成了購買、提供、輸送的作業模式。部落和鄉村生活原既有生活性與整合功能,外部的買辦輸送越多,部落內的機能就改變消失得越快,甚而成為資源的依賴者,或成為為了吸引觀光財,成為被消費者。
建議:
1. 調查更具體
調查的目的並非建立成果報告,而是為了加以運用。從資料調查蒐集訪談,到資料運用,中間還有許多分析、歸納、研討,從而作為養分進一步相互運用與整合,進而創發出促進部落生活的細微改變與實踐。
因此具體的、個案的、細節的描述才能有助於掌握部落生活的實況,作為方案的基礎。
2. 資料能運用
資料的運用不論是生態、水源、文史、狩獵或農業生產,都是以促進生活為導向。一邊閱讀資料,一邊形成方案。透過方案建立參與流程,來修正運作的方式、建立參與的流程與機會,達成將資源留在部落內部流動活化經濟與互助關係的目的。
3. 建立參與流程
目標為導向的工作開展,經常會忽略部落與鄉村工作乃是一種部落重建的社會工作。因此社區營造不能只是企業管理、營銷、活動舉辦概念下的工作開展,必須注重社會的賦權與公共參與。也就是原來部落或鄉村生活自己成為一個生活單位,從而進行互助、相互幫忙以遂行生活的本質。
這種生活本質歷經歲月成為人文,與土地緊密結合。
現代生活有了新的挑戰,也有新的機會。因此也想在這些基礎上發展出面對現代衝擊的因應方式。
因此必須特別進行參與流程的設計、思考與實踐,從而實踐賦權與公民行動的經驗與能力。這其中原生社會組織會一直被考慮、尊重、期待,因為希望從原生組織孕育發展出面對社會能運作的現代化社會組織。這樣才是將現代課題帶回部落,結合部落老人、婦女、青年一起創發在地性格與符合生活的模式。
如果因為取得外部資源就加以執行,原生組織被棄置一旁。取得資源的人就成為資源的分配者,部落就因為資源的來源不同而分隔、分裂,社會組織也就無從運作。
4. 透過參與流程將金錢與資源留在部落
由於現代社會的衝擊,原來的部落生活無法因應商業社會的現金需求,因此在在造成衝突。
當外部資源投入時,部落既是一個被照顧者也是消費者,如果從福利買辦和輸送的角度當然是越直接越好,然而如果明瞭社會活化與社會重建的目的,那麼應該盡可能將外部資源轉換成內部供應。透過內部供應的設計、實作、交換,盡可能將資源轉換成現金,讓現金在部落盡可能流動。
水果、稻米、雞鴨、飲料、桌椅、照顧人力、生產者,各種運用達到極端。
5. 注重部落的整合性與生活的本質
分工與效率的追求是都市生活的本質,鄉村與部落則重視互補、交換。面對資源與人力不足以進行分工,相對整合性就強。這種整合性是部落生活的一環。用生活的概念來融化外來的社會救助、政府資源、生態消費,才不會迷失自己。
想幫忙寒溪部落的人,請跟好人會館聯絡。透過對年輕人返鄉努力的觀察,我們會將寒溪四部落納入家具與物資輸送的對象,也會進行對四部落的採買行動。
黃榮墩
公益組織發起人。有人用筆寫日記,有人用歲月寫日記,而黃榮墩的周記則是與「好人幫」的志工們所寫成的。他們走遍台灣大鄉小鎮、偏鄉部落,用充滿創意的「好」點子揪團行動,寫就一篇篇島嶼最溫暖、動人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