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常常被「情緒勒索」怎麼辦?心理師教你打破「罪惡感陷阱」,放下自責,遠離有毒的人際關係!
情感 | Mar 24 , 2023  23:35

常常被「情緒勒索」怎麼辦?心理師教你打破「罪惡感陷阱」,放下自責,遠離有毒的人際關係!

常見的「罪惡感陷阱」有些話聽起來裡面似乎沒有責備的字眼,卻會令人覺得渾身不舒服,甚至自我懷疑「對方也沒有罵自己,何以會覺得難受?」其實不是自己「感覺有問題」,而是這些話中暗藏了會引發「罪惡感」的陷阱,不妨自我覺察一下。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很容易產生罪惡感,更容易被「罪惡感陷阱」纏住。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出版《從說話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書中提到一個故事,擔任業務經理的玟瑛,說話語氣總是那麼的堅定溫柔,不容打一點折扣。玟瑛最令同事津津樂道的本領便是,本尊坐在辦公室,就能用電話指揮千軍萬馬在外面衝鋒陷陣。她最常掛在嘴上的名言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懂得善用員工的每一分鐘。」這句名言也適用於愛情。
文/林萃芬(諮商心理師)  圖/Pexels  來源/時報出版

玟瑛非常善於利用男朋友正宇的時間,來減輕自己的負擔。每當她要離開辦公室的前半個小時,就會打電話給男朋友正宇:「親愛的,我知道你最體貼了,待會可不可以來接我,然後一起去吃晚餐,好不好?」在玟瑛的溫柔請託之下,正宇不管手邊事情再多,都會努力排開,準時來接玟瑛下班。通常,在正宇接玟瑛回家的途中,玟瑛亦會習慣性地想想:有沒有什麼事情要請正宇幫忙的?「對了,正宇,我忘了去照相館拿洗好的半身照,可不可以麻煩你抽空幫我拿一下?」正宇邊開車邊皺眉說:「好吧!給我地址,等下我幫你去拿。」玟瑛立刻用感激又崇拜的口吻對正宇說:「我就知道,你最好了,只有交代你,我才能放心。」

此外,在安排活動和行程的時候,玟瑛除了為自己安排,也會順便為正宇安排。「這個星期六我要回家陪我媽,你要不要一起來,我媽說,她會做你最喜歡吃的菜。」玟瑛興奮地邀請正宇,語氣中充滿了期待。「可是,我已經和同事約好去看資訊展了。」正宇因為心虛的關係,聲音突然低了下來。「好久沒看到你,我媽一定會很失望你不能來。」說這句話的時候,玟瑛的臉上籠罩著一朵烏雲。正宇似乎感受到這股低氣壓,立刻安慰玟瑛:「玟玟,下次我一定陪你回去,這次就自己回家,好嗎?」聽到正宇不能陪自己回家,玟瑛臉上的烏雲瞬間結成冰霜,聲音冷冷的說:「下次誰曉得什麼時候有空,而且我已經跟媽說你會去,我媽連菜都買好了。」

「你怎麼不事先問我一下?」看到玟瑛的反應,正宇開始焦急起來,不知該如何處理?「你又沒跟我說星期六有事,算了,你跟同事去看資訊展好了,我會和我媽說,你是大忙人,我請不動你。」外人聽起來會以為玟瑛已經妥協,但正宇很清楚玟瑛話裡的含意,尤其是最後那句話,簡直比命令他還要難受。長輩的盛情如何能辜負?正宇只好打電話跟同事商量:「可不可以改天再去看展覽?」接著又用抱歉的口吻跟對方說:「若是不行,就請你自己去看,因為我家裡有急事。」

 

 

察覺罪惡感陷阱,不被其掌控

上面故事中的玟瑛很善於使用「罪惡感陷阱」,來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表面上他們會用商量的口吻徵詢對方的意見,但實際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當對方的作法與安排跟自己不同的時候,他們就會使用「罪惡感陷阱」讓對方難過,再讓對方自動改變心意,配合自己的安排與需求。另外,會使用「罪惡感陷阱」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其他人都必須全力配合,萬一對方無法優先處理,他就會認為對方「不重視」自己。所以,碰到善於使用「罪惡感陷阱」的人,若不適時反應內心的感受,那麼自主性便會像流沙般,一點一滴被掏空殆盡。

 

懂得辨識「罪惡感陷阱」,遠離情緒勒索

有些人的說話方式,聽起來好像在責備自己,卻會讓聽者覺得很不舒服,例如:「我是個失敗沒用的媽媽」、「都怪我不好,沒把你教好」、「你是在怪我嗎?」、「都是我的錯,我就是該死」,父母說得滿腹委屈,卻會讓孩子聽得怒火中燒,越聽越不是滋味。會利用「罪惡感」來操控對方的人,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卻會藉著一句又一句的「罪惡感陷阱」,試圖讓對方「良心發現」,進而了解他們的心意,滿足他們的需要。

諮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當事人都身陷「罪惡感陷阱」中痛苦爭扎,無論他們提供對方多少資源、付出多少金錢、多麼努力滿足對方,對方都依然覺得不夠多。這些會設下「罪惡感陷阱」來獲取關心、金錢和資源的人,往往會忽略自己的能力,也會忽略對方的付出,更會忽略自己的語言帶給別人的壓力有多大。

 

 

如何發現自己常常陷入罪惡感陷阱

想知道誰會讓自己產生罪惡感嗎?方法很簡單,回想一下:在什麼時候,跟誰在一起,為了哪件事情,你會不斷想要伸出援手,幫助對方?萬一無能為力,就會感到內疚自責。如果內心常常出現自責的聲音:「都是我不好。」、「沒有幫他,沒有關係嗎?」、「都是我害的。」、「這樣他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不是我真的沒有做好?」、「很抱歉、對不起。」、「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不要去麻煩別人。」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很容易產生罪惡感,更容易被「罪惡感陷阱」纏住。

通常「罪惡感」很強的人「道德感」也很強,很容易自我責備,總覺得自己違背了道德規範,沒有符合做人的原則,自動會對別人的遭遇產生懊悔遺憾的感受,進而引發沮喪、焦慮、難過的複雜情緒。另外,容易有罪惡感的人,多半會避免自己去麻煩別人,一旦接受了別人的幫忙協助,又會產生源源不絕的罪惡感。

 

放下自責,掌握快樂人生,專家教你打破「罪惡感陷阱」

長期被「罪惡感」包圍,對心理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一方面會無意識地背負周遭人的大小責任,心理負擔自然沉重;另一方面內心又不斷自我責備,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害怕會發生不好的後果。林萃芬心理師解釋,想要降低「罪惡感」,第一步是區分「自我省思」與「自我責備」的不同。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有沒有哪裡需要調整,而不需要責備自己「都是我害的」、「都是我沒有做好」。

第二步是區分自己的責任與別人的責任。過度承擔別人的責任,不只會讓自己身心過勞,更會讓對方忽略自己擁有的能力,把心思都放在如何設下「罪惡感陷阱」,間接指使別人為自己負責,長久下來,反而失去良好功能。解除「罪惡感陷阱」,既能讓自己身心健康,又能讓對方發揮功能,形成正向的心理循環。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

 

 

 

延伸閱讀

想知道造謠誣衊背後的心理動機?看這四個關鍵點 聊天總是踩地雷?多說多錯、不說不錯?你的說話風格可能是關鍵,快來自我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