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別人總愛針對你?或者你太敏感了?」認真對待批評,有效改善人際關係!
情感 | May 11 , 2023  00:00

「別人總愛針對你?或者你太敏感了?」認真對待批評,有效改善人際關係!

與讚美相比,人們總是對批評敬而遠之。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批評,尤其是被自己看重的人批評。不管批評的話說得多麼委婉,批評別人或被別人批評時,都會不可避免地引起某些方面、某種程度的傷害、誤解,乃至怨憤。
文/陶思璇  圖/威望國際  來源/出色文化

我有個朋友是一個小有聲望的室內裝潢設計師,他在業內的口碑和讚譽,皆來自他超凡的創造力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當然,他還有最難得的一點,就是能虛心接受客戶的批評,並聽取他們的建議。

當有人向他問起,為何能保持這樣良好的溝通心態時,他坦言:「我曾經和大家一樣,很難接受他人的批評,甚至可以說完全接受不了任何意見。當我把設計好的藍圖向客戶展示時,即使他們皺皺眉頭,我都會感覺非常遺憾和沮喪,更不要說同事的批評和客戶的否定了。最令我困擾的是,即使他們批評的不是我,但傳到我耳朵裡時都像是專門針對我而來的。我知道我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他們否定的態度,卻對我的情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不知道怎麼改變,即使我知道,他們僅僅是對我設計方案中的某些細節表示一些相左的意見。」

 

 

人們不能把握的,是批評的適度性和適時性。人們欠缺的,是接受批評的寬容性和明智性。

由於人們在批評他人時,得到的回饋並不總是友好和正面的,當批評者使用的批評方式不當時,就會導致被批評者產生嚴重的負面反抗情緒。所以說,批評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切破了被批評者的皮膚,另一方面也會割破批評者的掌心。

所以,在一次次不愉快的經歷中,你會認識到:批評與平和地接受批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反應,與我們對自我評價息息相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評價作為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主體對自己思維、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它不但具有特殊的自我功能,還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會影響到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度。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擁有一種對自我評價維護的意識。在形成自我評價之後,就會格外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我們從外界接受了一些不太好的評價,就會感覺自我評價受到了威脅,從而出現心理失衡,甚至會採用回避、反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相反,如果我們從外界接收到的評價與自我評價相吻合,我們的心理就會處於一個比較平穩、良好的狀態。因此,我們總是喜歡對別人的喜愛、誇獎欣然接納,而對別人的負面評價敬而遠之。

既然無法面對,選擇逃避也是一種應對之法。然而,這又導致了另一種局面的出現:人們無法忍受別人的批評,也沒有能力去批評別人。面對衝突,我們既無力避免,也無力化解,結果導致問題愈積愈多。

 

 

可是,批評真的如此可怕嗎?

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現代人也應該交給批評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每個人都需要從別人的反應中,去分析自己的行為哪些做得較好、哪些還有待改善。

如果一個人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待批評,他就會發現,批評雖然有時會給我們帶來種種誤會、挫折感及不愉快,但同時也送給自己一份豐厚的禮物—徹底、清楚地告訴自己,要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就需要從意想不到的角度來思考改善之道。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批評其實是一種靈敏度極高的變數參數,你可以利用它的出現及變化,來發現自己發展中的缺點和不足,找出有待改善的地方,然後對症下藥,予以修正,以便獲得最終的成功。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彎路岔道,與其自己碰壁之後再去回檔,還不如認真對待批評,因為接受批評讓你發現問題的速度,會比自己發現問題快得多。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時間有時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發現、分析、認識,是解決問題的普遍流程,如果能夠把批評當作發現問題的顯微鏡、分析問題的參謀、認識問題的百科全書、解決問題的推動力,你就會發現,批評也不總是那樣令人難以忍受。

如果想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有長足的發展,有一個重要項目需要不斷學習,那就是如何善待批評,而不僅僅是忍受批評。善於利用批評,對於促進事業的成功和人際關係的改善,都是大有裨益的。

時間會告訴你,別人對你一言一行的評價都是極其寶貴的,那是現實對自我的最終檢驗。如果你讓別人的眼睛裡永遠不印上你的痕跡,那麼你應該為這種忽視而感到悲哀;如果你讓別人不敢再對你有任何微辭,那麼無形中就是在累積著他人和你之間不滿及怨恨的情緒。久而久之,這些批評之後的不滿及抱怨,就可能從「未能獲得解決的小問題」,逐漸演變成「無法解決的大危機」。

 

 

本文節錄自好的文化《你只是太在意了!:玻璃心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心理師教你學會欣賞不完美的自己》一書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你是否很難去表達不滿的情緒?心理專家教你如何正確溝通才得體 看不慣家人和同事的行為?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枡野俊明:別多嘴,安靜看著就好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