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翁嘉銘專欄】樂夢的實踐:玉成戲院錄音室
情感 | Aug 30 , 2017  00:00

【翁嘉銘專欄】樂夢的實踐:玉成戲院錄音室

近來常聽到獨立樂團的朋友說,想去玉成戲院錄音,到戲院錄音真的很酷,好滿足人們的奇想。戲院是電影藝術展現的場域,顯映心境、夢幻、傳奇與現實擬真的播送,到戲院裡錄音,更能收攝這層層種種的夢與情感,教人無限嚮往。
文/翁嘉銘 攝影/翁嘉銘

 

玉成戲院在我南港住家附近。經常穿梭在北市市民大道七、八段間,南港展覽館有大型演出,這虎錄音室可錄音、練團,其間有「喜樂時代影城」。現在玉成戲院錄音室已粗具規模,近南港車站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簡稱北流)據傳兩年內營運,儼然是台北新音樂重鎮的樣貌。從我家騎摩托車到這些地方都不用五分鐘,我想像著未來美好的音樂生活。

美好之前有無數艱辛,但先認識玉成戲院。南港人看電影,最早是建於1945年前後、東南街的「第一戲院」,曾改名為「美麗華大戲院」,1994年歇業;後有中南街的「永生戲院」,因生意不好改為「東光攝影棚」,再改建成了大樓。靠松山的是玉成戲院,建於1978年12月,金、銀兩廳600個座位,是大戲院。2001年因納莉颱風大淹水,損失慘重,停業15年。南港人、樂評人兼品酒作家梁岱琦說,她小時候在玉成戲院看電影,是充滿回憶之地。

直到董事長樂團主唱吳永吉與美籍錄音師Andy Baker(董事長樂團、草東沒有派對混音師),想蓋一座心中理想的錄音室。Andy的租所兼工作室就在附近,常常穿街走巷,買咖啡時發現廢棄的影院,有了改建成錄音室的構想。好比我這愛棒球的痴狂,看到草地就覺得蓋成球場會有多棒一樣。經吳永吉朋友介紹、連絡,Andy弄設計、工程,董事長樂團找資金,「夢幻錄音室」一點一點成形。

期間我數度車過玉成街25巷,很難想像久遠前是礦埕和稻田。70年代工商發達,娛樂業進駐,戲院入口在四合院的門口,現在轉為錄音室,在在都是文明演變的痕跡。工程開始不久,我在巷邊打探,Andy像個工人親自施工,我有些訝異,原因是工人缺乏錄音室建設經驗,看不懂Andy的設計圖,加上語言溝通困難,雖後有文化部補助,仍然狀況頻出,Andy只好親自上陣。

 

「玉成戲院錄音室」的老闆們Andy Baker與吳永吉。(攝影/翁嘉銘)

 

這虎錄音室老闆,也是音樂人Andy好友趙家駒,有天和我去探望,見Andy爬上爬下、敲敲打打,趙家駒頗有感觸地說:「每個錄音師都想親手打座心中理想的錄音室。」

像打造熱愛的家園那般用心,還從美國空運來1965年Mason & Hamlin老鋼琴、大鼓,及可調控高度的鼓傘(Drumbrella),控制聲音散射,滿足聲音的飽和度,專業又有歷史氣息。連空調也很講究,Andy對一般冷氣機發出的噪音都想避免,無巧不巧,吳永吉打搖滾棒球隊的總教練張建勳,代理日本的新型空調「Ecowin微子無風恆溫系統」,簡單說,溫度是室外機組操作,水循環再利用,不靠風機調節溫度,無聲又比傳統空調省三成電,節能又無噪音,深受Andy喜愛,也相信來錄音的人無形中都會感到舒適。

Control room也同樣專業又科技,大玻璃窗觀看外頭錄音大廳的動靜和需要,一覽無遺;上頭兩大螢幕可見旁邊樂手小錄音間的狀況,適合樂團同步錄音使用。吳永吉還特別向我介紹,在錄音大廳一隅,可以收reverb 的小室,天然的聲效小屋,頗具巧思。吳永吉說,許多細節還沒打理,比如樂團、藝人休息室就還沒完工,以致都沒有正式對外辦「開幕典禮」。

吳永吉在「玉成戲院錄音室」臉書粉絲專頁寫道:「試營運第二天,Andy Baker跟我都很喜歡這裡錄出來的聲音,夠肥、夠顆粒、也夠給力。」來錄音的音樂人都讚不絕口,像李欣芸、吳志寧、王希文、MATZKA、農村武裝青年、隨性樂團等等,紛紛表示滿意而興奮,如同「不必坐飛機就到了國外錄音」。

 

錄音主控室。(攝影/翁嘉銘)

 

Andy說,蓋好了,最高興的是,提供給音樂人、團體錄出好的sound、好音樂,吳永吉開玩笑地說,是「台灣No.1」,Andy很實在地笑回:「我不會這樣講。」雖然我擔心,現在實體CD銷售大幅下滑,演出是主要的收入,錄音會不會是夕陽工業?Andy認為,擁有「好聲音」依然是這行業最基本的要求,那麼為「好聲音」提供優質服務的錄音、混音,還是非常必要。我也覺得,沒有好好錄音,灌錄作品,說是音樂人,是有缺憾的!

曾到過「玉成戲院錄音室」的資深音樂人、對錄音也頗富經驗和心得的鍾成達,從聲響面看,「老戲院挑高方正的空間,巧妙運用散射板,讓聲音不會是直線反射,而戲院的高度再加上音罩,使收音更有飽滿的低頻。尤見設計者對聲音的要求巧思。」鍾成達再從空間看,「玉成戲院昔日風華不在,售票亭、播放室展現著老情感,在戲院錄音讓我產生新與舊的合成。這是一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展現。」

Andy Baker與吳永吉為實現夢想,為廢棄的戲院賦予新的生命,創造「台灣好聲音」不畏艱難,打造夢想的音樂空間,是自己的夢,也幫助音樂人圓夢,就算未來可能要面對都更的變數,仍然不計代價勇敢付出。很多人說,台灣流行音樂盛世過了,但看到這些音樂傻子一磚一瓦、奉獻心血築夢,相信新的音樂盛景就在眼前。

 

1965年Mason & Hamlin老鋼琴。(攝影/翁嘉銘)

 

天花板吊著的是鼓傘與靠牆黑管狀的無聲空調「Ecowin微子無風恆溫系統」。(攝影/翁嘉銘)

 

樂手小錄音間仍想保有戲院味。(攝影/翁嘉銘)

 

高挑方正的錄音空間。(攝影/翁嘉銘)

 

 

 

 


歌聲憶體

流行歌謠不只是歌聲商品、偶像附屬產物,也是時代刻痕、歷史的記憶。不論新舊在我們哼唱、聆聽與消費之間,所帶來的歡愉、感懷、滿足,都是身心交流的經驗,匯集而出的是一個時代的脈動,資深樂評人翁嘉銘盼透過這些音樂文字,和大家一起體察,古今歌謠在生命記憶裡所浮現的美好滋味。

延伸閱讀

《椏幹》桑布伊的新古調 盧凱彤至樂真我的表白